初探幼儿“小群体”的形成与作用
2013-04-29李培
李培
摘 要:大班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已从依恋家庭发展到依恋同伴或群体,幼儿在日常活动、集体活动或者游戏活动中,开始有选择性地寻找同伴及搭档,而所选择的同伴及搭档又是相对固定的。长此以往,教师发现班级中出现了以固定的几人(三人以上)团结在一起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在班级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对班级中两个“小群体”的跟踪观察研究,初步分析了幼儿“小群体”的形成与作用。
关键词:幼儿交往;“小群体”;正式群体;成因;作用
大班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已从依恋家庭发展到依恋同伴或群体,幼儿在日常活动、集体活动或者游戏活动中,开始有选择性地寻找同伴及搭档,而所选择的同伴及搭档又是相对固定的。长此以往,教师发现班级中出现了以固定的几人(三人以上)团结在一起的“小群体”。“小群体”在本文中是一特定词语,特指大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固定的几人为伴组成的联合体,进行的一些行为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教师发现“小群体”在班级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班级中两个“小群体”的跟踪观察研究,初步分析了幼儿“小群体”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一、幼儿“小群体”的形成原因
通过半年的跟踪观察研究,教师发现幼儿“小群体”的形成是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和社会客观条件导致的结果,具有存在的必然性。观察班级中出现的幼儿“小群体”,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由深厚的感情凝聚在一起的情感型“小群体”
由于幼儿性格相似、心理相容,在日常生活、学习或游戏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结成深厚的感情而形成情感型“小群体”。典型的有亲缘型小群体和地缘型小群体。亲缘型“小群体”,是指幼儿的父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时常会利用节假或双休自发组织一些小型活动,如:组织家庭小聚会,或者一起相邀游玩等,由于经常的接触交流而自然而然结成深厚的感情而形成的“小群体”。地缘型“小群体”,是指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因居住临近交往较多,为寻求相互的心灵共鸣以及相互的心理支持而形成的“小群体”。如:同小区、同社区的“小群体”。情感性“小群体”是建立在感情和友谊的基础上,因此,凝聚力较强。
2.由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的认知型“小群体”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趋同,或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而形成认知型“小群体”。认知型“小群体”主要体现出成员观点和态度的相同或相近而聚集形成。典型的有爱好型“小群体”,这一“小群体”是以幼儿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群体形成的基础,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和行为,他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发地开展活动。如:由三名男孩子自发组成的“铠甲勇士”小群体;由四名女孩子自发组成的“巴拉拉小魔仙”小群体。
二、幼儿“小群体”的作用
“小群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散发出一股力量去吸引这个“小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同时这股力量还会蔓延,蔓延到足够影响整个班集体。
(一)“小群体”对群体内成员的作用
1.“小群体”对群体内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每一个群体为了维护个体和群体的利益,都会形成或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这不仅适用于正式群体,对于非正式的“小群体”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规范一般是“小群体”中的成员通过大家的商议并达成共识而形成的。
案例一:下课了,冯xx、王xx、金xx、刘xx四人又相聚在了一起,看上去她们正在议论着什么。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不行,今天我是‘魔仙女王。”冯xx的话音刚落,只见金xx对着冯xx翻了两下眼睛。冯xx看到金xx的反应并没有妥协,她毫不示弱地说:“我们之前都说好的,‘魔仙女王是轮流做的。”刘xx在一旁应和道:“是啊,我们轮流做。” 金xx只能作罢。
分析:这四个孩子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经常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小群体”。她们很喜欢扮演剧中的人物,尤其是“魔仙女王”这一角色。从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她们早已达成共识,形成一个规则——轮流扮演。即使“小群体” 中有某一个成员出现分歧,但并不影响她们对规则的执行。可见,“小群体”形成的规则对群体内成员是具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的。
2.“小群体”对群体内成员具有相对的包容和放纵的作用
由于“小群体”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所以,当“小群体”中的成员遇到困难时,相互帮助的情形会表现得格外显著。这种帮助的行为或许会对某种不正确的行为造成包容和放纵。
案例二:今天的数学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出了20道题目:10道加法和10道减法,要求孩子们在20分钟内独立完成。王xx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就完成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老师提醒还有最后五分钟时,还没有做完题的尹xx开始焦急地四处张望起来。这时他看到对面的王xx,对他轻声说了一句话,只见王xx将自己的作业本递给了尹xx。
分析: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做了明确要求:幼儿需要独立完成。很显然王xx已然不顾教师的要求,违反了规定。尹xx为了顺利完成作业而违反教师制定的规则,王xx是为了帮助“小群体”中的成员而违反规定。无论是哪种目的,他们的行为本身都无疑说明了一点,当“小群体”中的成员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他们对成员违反其他群体中的规则,是具有相对的包容和放纵性的。
(二)“小群体”对班集体的作用
1.“小群体”对班级制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班集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式群体,为了统一管理和促进班集体良好的发展,班级制度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相对于正式群体而出现的非正式的“小群体”在班集体中发挥的积极力量是不容小视的。
案例三:晨间锻炼,金xx、王xx、冯xx来到蹦蹦床时,上面已经有三个小朋友在玩了。(教师规定:蹦蹦床只允许三个人同时玩),无奈,她们只好趴在台阶上等待。没过一会儿,就有一位孩子从蹦蹦床上走下来,王xx顺势爬了进去,跳了两下,听到金xx的声音:“王xx,等会儿换我。”王xx边跳边点头。不一会儿,王xx就换上了金xx,金xx又换上了冯xx……就这样个三孩子都轮流玩了一回蹦蹦床。
分析:这一观察足以证明这个“小群体”的成员对班级制度及教师制定的规则是严格遵守的,这个“小群体”在班集体中能够对其他幼儿及群体树立榜样的作用,对班级制度的遵守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小群体”发挥的团队作用——让这个“小群体”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玩到了蹦蹦床。
2.“小群体”对班级制度具有相对的消极怠慢作用
当“小群体”与班集体之间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时,为了满足和维护“小群体”成员的利益及需求,“小群体”中的成员以保护“小群体”及“小群体”成员的利益为主。
案例四:今天金典是“小医院的医生”,王xx是“理发店的理发师”,正当王xx忙着给客人理发时,金典来到理发店对王xx说:“哎,王xx,我的‘钱不多了。”王xx立马把自己的“钱”给了金典,并说道:“不够的话,我这里还有呢!刚刚理发赚了很多‘钱呢!”经典拿着钱开心地回到了小医院。
分析:这是发生在角色游戏中的一幕,“钱”在游戏中应当如何使用,这一规范早已被大家所熟知,而当“小群体”中的成员出现“缺钱”现象时,“小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为满足成员中个人的利益而违反班集体的规范。可见,“小群体”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对班级制度的执行是具有相对的消极怠慢作用的。
纵观全文,幼儿“小群体”是由某种共同点的幼儿因互动而生成的人数较少的关联体,幼儿“小群体”具有人数少、拥有共同点、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直接面对面交往等基本特征。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小群体”客观存在越来越被众多教育者关注,传统的“打压”观念已经不适应教育的需要,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接下来最值得思考的就是如何正确地引导幼儿“小群体”合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群体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01.
[2]邓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引导.广西教育,2003(6).
[3]李长青.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引导问题研究.求实,2006(S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