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化学专业技能培训的思路与探索

2013-04-29乌兰托娅刘晓非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技能培训模式

乌兰托娅 刘晓非

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化工产业的发展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化学专业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相应增长。本文主要针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技能训练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以达到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适应的评价机制、构建实践技能培训新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专业 技能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51-02

高等院校的化学教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化学专业是综合性、应用性、培训模式多样化的专业,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方向为特色、以突出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性培养理念[1]。

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培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面向社会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实践教育[1]。因此,通过对化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内容的初步探讨,来促进不同类别化学专业的建设,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生的整体素质加以提升,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能力得以加强。

1 化学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规范化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办学仍存在着,重“理论型”、轻“技能型”的倾向,这种倾向突出地反映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在高校的课程设置里,学科专业课占总课时的2/3以上,体现专业技能训练特色的课程所占比例则较少,一般在1/3左右[2]。因此,高校化学各专业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要在充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符合就业岗位实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此为依据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建立起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吻合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1.1.1 技能训练课程设置的总体思路

化学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要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始终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以培养具有快速适应能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

1.1.2 技能训练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基本原则,逐步树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质量。

(2)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办学原则,把素质教育、拓宽视野贯彻到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中。

(3)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提升素质、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设置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4)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在理论课重点章节适当加入见习和实践环节,减少课程的重复设置。

1.1.3 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

化学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应分为三大模块:

一是不同培养方向的实验类课程,此类课程设置重在以实验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的实验室不仅是实验教学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式、开拓创新意识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场所。所以说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实验类课程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以正确规范的简单仪器使用入手的课程延伸至整体仪器设备的组装、调试、使用及综合设计性实验顺利完成的课程。

二是实用类的技能训练课程,此类课程应当是工具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阅读检索、归纳总结、设计实施等整体专业素质,例如:文献检索、教育技能、化工制图等。有些学生往往不重视此类实用类技能课的学习,以致于多数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迟迟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对工作中遇到的设计方案、技术线路知之甚少又无从下手。因此,此类课程应当注重强化和演练,以问题入手解决问题。

三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此类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是学生在校期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见图1,图2)。

1.2 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型人才,应当建立“全过程、多途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1.2.1 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是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具体反映。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方向,高校化学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大纲要科学、合理,每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均应制定独立的教学大纲,并相应的制定各门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及考核标准。

大纲要注重化学与生命、医学、药物、能源、材料、环境、农学、信息等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发挥化学基础学科对相关学科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编写的实用类技能课程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学科发展方向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要适宜学生宽口径发展;实验类教学大纲中实验项目的设置要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实验类教学大纲要适当加入选学环节,此环节要与科研、实践、社会应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设计新型实验。

1.2.2 精炼实用的训练内容

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突出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专业技能有效性培训的保证。根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将化学各专业技能训练方式分为三部分进行:

一是在实验课程当中随堂进行的实验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实验室规范管理知识;常用药品和有毒药品的使用常识;实验的准备能力;常用药品及试剂的配制和正确使用;玻璃器皿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和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处理;实验中问题的解决;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实验后所遇问题的讨论和思考等。

二是在专业实用类技能课中直接进行的训练,此类课程的训练内容要与化学专业方向实用类课程相吻合,并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培养。例如:化学师范类专业,应当设置《教学技能》《中学化学实验技能》《文献检索技能》等课程,并在这些课程中制定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的制定要具有可调整的灵活性,要紧贴新课程改革、化工及材料的发展等社会进步的脉波。

三是在化学工业见习、化学工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中进行的综合性专业技能训练,此类训练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在学生掌握了化学专业实验操作技能、实用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化学工业实习,要了解实习基地的安全生产;先进设备的性能特点;现代化的化工设备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产品的成型、运输等工艺路线以及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等,实地实习化工生产全过程。

1.2.3 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对于实用类技能课的训练,要以学生为主,通过阅读、检索、归纳、设计、概括等方面的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提高综述问题的技能、制定实施方案的能力、实施计划的能力、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交流及反思评价的能力。

化学专业的实验技能必须由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才能形成,这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所不能替代的[2]。因此,实验技能的培养尽可能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和科学化。教师示范操作要规范;实验操作原理、要领要讲清楚;基本操作训练必须加强;随时纠正错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及时评定每一次实验操作技能的优缺点。逐步培养学生常用药品及试剂的配制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处理技能、绘制仪器和装置图的技能、实验记录和总结的技能、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的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实习准备—基地概况—现场记录—技术线路简述—产品概况—市场分析—实习总结等步骤进行培训。

1.2.4 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技能训练的教学评价不同于理论课教学评价,它是一种重在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评价。检索与书写的配合、知识与技能的衔接、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数据与结论的处理等各个方面都是技能训练评价的内容。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实际书写、实验、讨论、分析、解决和应对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能力。

实用类技能训练的专业技能课,考核方式包括:论文、作业、设计方案、综述、专业课件制作、互联网的使用(检索文献的能力)、课堂教学等。

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等环节的考核方式包括:化学工业见习和实习的见习报告、实习报告、见习和实习的总结、技术线路的选择及改进、见习及实习基地的产品状况、产品的市场销售及前景预测等。教育实习的教案、讲课、班主任工作等。

实验技能训练的考核方式可由2~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综合设计性实验成绩(开放性实验的加分项目)占总成绩的5%、期末的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5%~40%。

平时成绩的评定,要兼顾两个环节,第一要评价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的准确和完整性;第二要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预习是否充分、药品及试剂配制是否准确、仪器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是否规范、实验中所遇问题的解决能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实验后所遇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等能力。

综合设计性实验成绩(开放性实验的加分项目)的评定,可根据不同化学专业方向、不同办学条件而定。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以仪器设备、药品试剂选择的规范性;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期末的实验技能成绩的评定,应当采取一对一的考核方式。以各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及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具体的技能考试内容和评分细则。采取学生在实验室现场抽取题签,按试题要求完成规定的技能操作,考核人员针对学生现场完成的实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正确与规范化程度给予现场打分、点评。

2 化学专业实验、实践技能培训新模式探讨

2.1 仿真实验

仿真教学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学手段,仿真实验中包含各种危险的、实验成功率不高的、特殊环境下的实验以及各种贵重仪器的使用,特别注重实验过程的细节问题,做到与实际实验操作紧密结合。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以下特征:

(1)弥补学校因实验仪器不足、实验耗材短缺而造成很多实验无法开展的问题。(2)解决了实验室有毒药品的使用、污染、废液处理等问题。(3)解决了学生难以动手操作各种易损仪器和贵重仪器的矛盾。(4)可以安全的让学生操作实践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完成一些成功率不高、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再现一些瞬时即逝的、极慢的以及不可逆的实验过程。

2.2 课题型实验

目前,高校的许多化学教师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身份,他们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专业内的前沿问题。那么采取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课题型实验的培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又一方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的技术能力、实施方案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切实的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实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2.3 化学专业型社团

高校化学专业型社团是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主题,开展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研讨、交流、调研,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探索的学生组织。努力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应用的衔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并具有学生自主性的特点。

总体来说,完善合理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多种模式的训练方法能够成为化学专业特色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在当今高校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新形式下,不断探索化学专业技能培训的新思路、新模式,实现办学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教育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信,汪朝阳.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小林,余淑娴,彭在姜.化学实验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詹汉英,董团瑞.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3):28-29.

[4] 徐漓.试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2-85.

[5] 刘鸣,陈世利.本科生课外综合与设计实验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89-91.

猜你喜欢

技能培训模式
浅谈美军士官技能培训特点及启示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浅谈飞机维修技能培训
基于“培训包”理念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研究
浅谈海南核电建设技能培训中心的必要性
士官学校优质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