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浅见
2013-04-29王娟
王娟
摘 要: 文章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教学过程多样化,学习方式合作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上,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心中应该有一把尺,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有效地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入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研究,并能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对此,我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
例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一位同行教学《左右》一课,这位老师就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并让学生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他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左手、右手感知自身的“左”与“右”。他说:小朋友们,老师今天上课有一件小事要请人帮忙,愿意帮忙的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学生纷纷举手。这时,让学生看看自己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左(右)手?再看看自己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右(左)手?大多数学生比较准确地说出了自己的左右手。又问:用右手可以做哪些事情?当你用右手做事时左手在干什么?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边说边做动作。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自身的“左”与“右”,又说: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小朋友们再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学生略加思索,很快说出了左眼和右眼、左耳和右耳、左眉和右眉、左腿和右腿等。从教学效果看,从生活实例中,学生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通过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有两位小朋友,一位上楼梯,另一位下楼梯,两人不小心撞到了一起。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后,先让班上的两位小朋友学着图中的小朋走一走,然后让大家评一评到底怪谁。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大家终于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都要遵守靠右行这个规则。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既有现实意义,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说明对一个人来说行走的方向发生变化,左右位置也随之变化,又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既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活动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课程标准把数学课堂教学称为“数学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有趣的、愉快的、富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要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把数学教学看做数学教学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洞察力的形成和学会创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数学而丰富多彩。
实践证明,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本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开展能诱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尽量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达到培养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听一位老师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四年级)一课,该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上课开始,老师说:“为了庆祝元旦,我们班准备进行一场球类比赛,现在我想听听在家的意见,搞什么样的比赛比较好。”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搞篮球赛,有的说搞乒乓球赛,有的说搞羽毛球赛……老师说:“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很快有学生提出:“我们搞一下统计,看同意搞哪一各种球比赛的人数多就进行哪一种球的比赛。”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怎样统计,在什么地方看过这种统计方法,等等。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站队、分类、举手、投票、画圈子、画正字等多种统计的方法,并说出了每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用自己喜欢的统计方法做一做,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比一比哪种方法比较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个教学活动看似简单,但巧妙地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了数据整理和统计的全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合作的空间,学习方式体现探究性。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下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使自主、合作、探究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与图形”时,让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易拉罐饮料筒、小皮球,乒乓球等),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再说一说自己的感觉,比一比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球、圆柱体面是什么样的?把这些物体放在桌子上滚一滚,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并议一议这是为什么?通过眼看、手摸、口说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了充分的感知。在“议一议这是为什么”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活动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生动而活泼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玛.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研究[J].小学数学学习,2005.11.5.
[2]刘河.场域共生: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D].华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