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教学:还孩子一个精彩的图形世界
2013-04-29刘利
刘利
点线面体是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基本内容,苏教版教材也是按这样的顺序呈现图形知识的,正因如此,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呈螺旋上升势。那么,在每一节的图形与几何课堂中,能否都如此教学呢?我认为,一节成功的图形与几何课不仅要让学生横向发展,纵向拓展,还要让学生受益长远。因此,我建议3D教学——就是将2D的知识改编成3D知识,使知识“立体化”。3D有三个维度,即知识的理解、技能(经验)的培养、(知识)框架的建构。下面我结合具体课例谈谈3D教学图形与几何知识。
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知识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偏重于形象思维活动,对于图形教学,如果从生活中来,再回生活中去,就会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也更易于知识的理解。
比如教学《认识垂直》时,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两根卡纸做的硬纸条,并让他们摆出最常见的相交情况。“你摆的是什么?在哪里见过?”有的孩子摆出了“十”字状,如医院的标识、加号等地方出现;也有的孩子摆出了直角状,这就更普遍了,如门角、窗角等。接着,我们把这两种相交的情况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发现都相交成直角。随着孩子们的发现,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的定义呈现出来。
再如《认识体积单位》教学最后一环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体积单位的大小表象,并且能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所以课尾,我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并延伸了与长度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设计了文文数学日记中的一个片段,请他们读一读,说说感受。(日记如下)我们的教室占地面积约为60立方米。我的身高只有1.4厘米,所以被安排在第一桌,离老师的讲台最近,老师的讲台上放着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粉笔盒,里面放了不少粉笔,一支粉笔的体积约为7厘米,粉笔盒的旁边是一瓶容积为50升的红墨水。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面积是6立方米的黑板,黑板旁边还有一台体积是200立方厘米的电视机和一台饮水机,一桶容积是18毫升的纯净水够我们班喝上两天呢。
这些从生活中寻找得来的知识,往往就是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发展点,这样教学更形象直观,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二、更接近学生的经验,善于活动的展开
由于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特点,活动内容的引入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图形与几何部分内容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技能,进一步获得经验。
比如《认识垂直》中教学画垂线时,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边的材料和工具,想办法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用课堂伊始的两根硬纸条摆出了,有的孩子仿照书上的练习用纸折出了,有的孩子在数学本上利用横竖线条直接画出了,还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描出了或用量角器画出了。这样的活动精彩纷呈,得益于孩子们丰富的经验,通过活动,孩子们画、摆、折、描等技能均得到训练,并且在小组活动过程及展示过程中“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使技能得到巩固。
如在《表面积的变化》一课中,根据已有经验,孩子们能很快在两个正方体的拼搭活动中,看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会更加清晰且坚定。第三层次的活动是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会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这里的三个层次活动能依次展开,就因为每一次活动前都有一定的经验作为铺垫,而这些经验既是孩子本身累积的旧经验,又是开展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孩子的新经验。
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便于框架的建构
如果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孩子的知识面更广,那么技能(经验)的训练和培养可以使孩子的知识面更宽,只有知识面的长度和宽度都增加了,知识面才能更大,这是孩子最基本的二维知识。孩子的知识面既需要横向延伸,又要纵向拓展,这里的纵向拓展不仅指深度的拓展,还包括知识间相互关系的拓展。
比如《圆锥的体积》教学中,课堂伊始,由复习圆柱的体积导入,引导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这一教学流程,其实就是由圆柱展开延伸,随之开展圆锥的教学。这是由旧知识纵向发展到新课的,也有在新课结束后向下纵向发展的,比如《圆柱的体积》课堂结尾,可以用CAI呈现几个直棱柱,先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它们的特征,结合圆柱的特征,学生发现这些直棱柱都是上下一样粗的,这点和圆柱的特征是一样的,因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这些直棱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这里的拓展部分其实就是拓展到初中的直棱柱体积部分,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密切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节课的纵向发展有的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点上的拓展,有些拓展是贯穿一节课的始末的。如《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郜老师首先拿出一端系着小球的绳子,引导学生把绳子看做一条线段,把这个小球看做一个点,并且固定绳子一端旋转小球。接着出示了一面小旗,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旋转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会形成什么形体。这一导入,给学生呈现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这一认识,在接下来的CAI中又进一步依次演示点、线、面的旋转,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由来及成因。在后面的三个练习中,郜老师设计也别出心裁:1.多角度观察:平行光线从上面和侧面分别照射圆柱和圆锥,屏幕上会留下什么图形?2.演示不同的长方形绕轴旋转形成不同的圆柱,不同的直角三角形绕轴旋转形成不同的圆锥。思考:它们的高矮、粗细和什么有关?3.通过旋转其他平面图形,我们还可以得到许多有趣的形体。根据提供的平面图形想象:绕某一条轴旋转会形成什么形体?这些新课及练习的设计无一例外地都从旋转的角度展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综上所述,3D教学,从三个维度培养孩子,还孩子一个精彩的图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