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29刘茹兰
刘茹兰
摘 要: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一个纽带,借鉴历史经验,人们可以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科学地预见未来。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往往被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本文探究了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功能任务,对其作全面认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功能任务 教学改革
一、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一些学校认为历史是远离现实生活,尤其远离现实的经济生活,较数理化外诸科,其内容并不那么深奥难懂。对历史课的重视度不高,使得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究其原因如下:
(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是应试教育下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分数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在学生心目中也有了三六九等之分。不容置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课就被搁置冷落。
(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为了应付考试,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成了最终目的。历史学对人们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控制的政治道德说教。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历史教学成了枯燥无用之学。
(三)历史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在旧的教学观念下,往往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了其自主性,调动不了其参与性,激发不了其积极性。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任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应该了解历史学科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过程存在继承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过来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毛泽东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学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情操,使学生得到系统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二)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学生从组织史料入手,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事件发生的时代,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找出那些问题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是为了运用历史,这种历史的运用包含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规律;对学生及整个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信息等。中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为将来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积累足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
三、如何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改革
针对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及困境,需要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出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历史贯通古今,纵横中外,囊括各门学科知识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灵活多变地处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奇思异想”;必须具备有较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的要求和愿望,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历史教育。
其次,要努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了解我国的文化及历史渊源,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和献身精神。
(二)改革考试方式。以往的考试大都是闭卷笔试,一张试卷一份标准答案。由于试题和答案出自课本,死记硬背就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主要方法。我们应有所转变,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形式,这种考试方法能有效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出题范围面较宽,较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拓展思维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自我组织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熟练掌握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多利用历史地图、图表,学会操作幻灯机、录音机、录像等,图形结合、声形并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教学生记忆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技巧,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在指导学生记忆重要年代时,就可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记忆。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以上只是筆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从而促进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