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在京召开
2013-04-29
"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孔泾源:行政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泾源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建设、两个加快”,所谓的两个建设,全面建设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两个加快”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深化改革开放。“两个建设、两个加快”的总的任务提出之后,全社会对改革都非常关注。
改革的第一项任务是行政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任务有两方面,即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行政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职能转变。这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做起来不太容易,其中最重要的是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已经通过133项审批职能改革,还专门开了政府职能转变电视电话会议,6月份继续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权。
行政体制改革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增加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总体来说,其核心是梳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使社会主体、经济主体充分发挥活力和潜力,重点是市场发展。
2013年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改革力求抓紧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尤其是对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也是改革的任务之一,其中在OTC市场层面要扩大试点范围。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货币供给量过大的潜在风险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推进城镇化关键靠改革。城镇化的问题,既涉及城市,又涉及农村,关键是“农民工进城市民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主要涉及三件事:一是就业;二是社会保障;三是住房。这三件事看起来千难万难,但实际上非并如此。每年1%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足以说明就业不是问题,而农民工是青年人,他们加入城市社保,应该是对现行社保的支撑,也不是问题。
李保民:鼓励国企和民企双向并购重组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认为,“十二五”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八个字——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现阶段要围绕这个目标做两件事情,筹措改制。一个是结构问题,一个是背后的体制机制问题。
做强做优,作为我们的核心目标,首先要明确一下,强在哪里、优在哪里。对比全球500强大型的跨国公司,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强和优。产权制度,产权多元化,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的并购重组的重点是如何使资产资本化,资本制约化,鼓励整体上升。第二,法人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的领导制度,如何进行专家理财、专人负责、委托代理、市场运作,这是最大的特点,从而形成要科学决策。第三,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最根本的东西。第四,逐渐意识到的企业软实力,包括企业的文化、品牌、商标等等,软实力将在强和优的目标充分体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来讲,在十八大报告、“两会”期间、国资法、物权法等等政策文件里都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国有资产向两国、两重、一新、一特这些领域倾斜,“两国”就是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两重”就是重要的行业、重要的自然资源领域。“一新、一特”就是特殊行业和特殊的企业;“新国”指的是大批的新项目、新产业,这是国有资本要布局的地方。
围绕这个目标,在当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一直把并购重组、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一是加大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利益,特别是加快完善近几年来实施的有利于企业开展资产剥离、兼并重组政策,鼓励企业尽快剥离土地非占用性的资产。二是重新合并集团的主业,全面熟悉企业投资积极保障。三是对产能过剩的大项目投资,严格控制投资节奏。积极协调企业竞争与合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比如强化交通运输、通信、建筑、建材等企业的市场协同,减少同业无序的投资。四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促使市场利用倒逼机制形成优胜劣汰。在实际活动中,各类企业可以借助合并重组的方式,进入可望而不可及的行业,实际上这也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而是双方获益。五是加强财经政策的协调,为企业并购重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快实施并购重组中的产能结合与产业化、信息化相结合的战略。
王昌林: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是要深化改革开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讲到,第一,产业升级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产业核心的问题就是四个字“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面临很多机制体制的问题,比如从三次产业来看,农业现代化,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必须是要大规模、机械地应用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现行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中,没有这种农村的劳动力向城镇的集中,没有土地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第二,从产业升级来看,必须要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去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6000美元,但服务业的比重一直比较滞后,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改革开放。因为不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永远不改革开放就意味着供不应求、高成本和群众不满意。
对于工业来说,也面临很多体制机制问题。工业现在也到了转型升级的阶段,包括核心的标志,要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工业向高端化、知识化、服务化、低碳化、信息化发展。
体制机制的问题,在创新环节,地方激励机制的考核体制也不利于创新。比如说地方投资一个项目,宁愿花几十亿招商引资,但舍不得投创新的钱。考核机制,对国有企业,虽然是保值增值的考核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对创新进行投入。
在战略新兴产业化方面,也存在体制机制的制约。比如说风电,有并网的问题,这是核心的体制机制问题。去年200多亿度电上不了网,现在大量的风电企业能不能活过今年都成问题,就像一个包袱一样。这是并网体制,还有风电的管理体制,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体制机制问题,应该着力解决。
战略新兴产业,比如说医药,在研究的时候,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每年增长20%多,但是核心的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行。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难度很大,不解决这些问题,这个产业最后就没有竞争力,也没有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当中,核心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释放巨大的生产力。中国创新的潜力和民间的创新活力非常长,怎样给大家把体制机制理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围绕具体的行业,怎样推进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