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途径新探索
2013-04-29胡雁波
本文是辽宁省省级党建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GXDJ2012-B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10年以来,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迅猛增长,随之带来的学生党员质量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相脱节,表现出党员信仰的多元化、世俗化倾向,影响大学生党员出现诸多问题。为此,我校开展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实效性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信仰特点和信仰偏差的成因分析,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为高校大学生的党员教育提供有力的实证材料。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胡雁波,女,1975年生人,中共党员,辽宁科技学院辅导员,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高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党员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华,是高校党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学生中发挥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要求,高校党组织的建设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因此,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坚定学生正确信仰教育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党员健康成长的需要。而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只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信仰与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在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指导下靠近党组织才能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使大学生党员把个人的成长与报效祖国、繁荣社会与国家的强大与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结合起来。所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仰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信仰特点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青年,具有独立自主、接受新事物迅速、学习能力强、自我价值感高等特点,同时又具有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合作意识差、依赖感强等缺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党员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信仰特点。
1、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信仰特点
高校“90后”大学生党员,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洗礼,眼界开阔、信息丰富,历经汶川地震等灾难教育和奥运、世博精神洗涤,他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走向的思考也相对更加深入。他们的政治素养、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更加浓厚;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更强,接受新信息、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更加迅驰,自我实现的愿景也更加强烈;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党员大多数都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政治上基本合格;思想解放、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强,立志在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能够比较全面和理性地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差别,不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自主意识强烈,崇尚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追求个性化全面发展,在个人生活上既重视物质享受又强调精神需求,追求高品位的生活。
然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和市场经济崇尚利益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党员信仰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从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出发,“90后”大学生的信仰偏差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失落、多元化、多变性与实用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党员群体也存在着信仰多元化和实用化的问题。如注重个人的利益得失,自由化倾向,入党动机的功利主义,由于市场经济造成的利益至上和实用主义,由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带来的不满和失望等等。同时一些封建残余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信仰,这些都造成大学生党员信仰的偏差。
2、当代大学生党员信仰偏差的成因分析
(1)信仰多元化。改革开放和网络社会的发展,使许多西方自由化的思潮涌入中国;加之宗教信仰和中国本土的封建思想的残余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加之世界形势的动荡和高校原有思政教育的软弱无力,都给这些影响有机可乘,使当代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和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摇摆不定和多元化的偏差。
(2)信仰实用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负面作用强化了高效率、高利益的影响因素,助长了人们对物质需要和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从而使人们的信仰物质化。一些人把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视为一种信仰,把财富的积累当成人生唯一的目的甚至最终的目的,把金钱的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把入党看做是以后求职就业、提干升官的一个砝码。对于党的宗旨则抛在脑后,造成大学生入党前后判若两人,严重影响大学生党员的形象。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新途径
基于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信仰特点和成因分析,我们在实际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1、“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大学生党员的信仰偏差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对党的认识不足有关。为此,学校开展了大型的党史知识学习,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片,阅读革命历史典籍,举行党史知识讲座和党的发展历程图片展示等,使大学生们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原史实、追根溯源,全面、真实、深刻地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同时展现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增加学生党员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入党信念。
2、创建高满意度的思政课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是一个明显的弱项,主要和我们现有的思政课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枯燥乏味、生涩难懂是其关键的原因。通过名师讲堂、时事热点报告和学生党史主题研讨等方式,深入浅出、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有专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分组讨论、代表主题发言等形式来深深吸引住大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高校思政课的全面改革是大学生对于理论课从不喜欢到喜欢,从被动学习变主动思考,思政课不仅深度启发了他们的人生之路,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豪感。
3、组建学习型党员团队,师生共同成长。
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教育合力,形成做好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组建学习型党员团队,系统的学习新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结合学生党员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讨论,践行“十八大”报告精神,师生共同成长。
4、树立身边党员模范,多角度提升学生党员偶像崇拜的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革命英雄、学时代楷模”固然会给大学生党员们树立起一面旗帜,但身边的榜样则更熟悉、更能引起共鸣。在校园生活中,开展“我是党员,我是旗”主题活动,以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放式讨论草根英雄的人格魅力,寻找身边的榜样力量,号召每个学生党员以服务社会、服务校园为宗旨、怀揣理想、背负专业、顶天立地,深入践行草根偶像的时代精神。
5、实践出真知,服务展英才。
利用寒暑假、重大节假日时间,带领大学生党员到地方企事业调研、开展“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参观,让大学生实地感受一下祖国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建国的艰辛历程,培养民族使命感。同时让大学生发挥所长,服务地方,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既了解了地方实际情况,又能学以致用。“90后”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红色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增强了成长意识、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建设、服务民生发展的能力,成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6、打造网络红色党员之家。
通过学校网站和各党团支部的红色微博,开展党史知识宣传、政策宣讲、引导全校师生关注党、团中央的官方网页,学习时事政治、了解热点问题,宣扬先进党员的事迹材料。依托班级、社团、公寓、网络党支部存在的“90后”大学生党员在和老师、同辈群体的互动中不断提升了网络政治意识和红色信仰力量。用红色力量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安排专职辅导员做好网络监控,打造网络红色党员之家,展现大学生党员风采。
参考文献:
1、周明宝,代际转变背景下“9 0后” 大學生党员的红色信仰教育[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2、崔翠利,余玉花;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 0 1 0年第1期。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1) .
4、檀传宝: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