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日常与传统的魅力

2013-04-29胡顺淑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逃离回归人性

摘 要:魏微在小说中呈现日常生活中的多面人性,描绘 “逃离”与“回归”的生活轨迹。同时,魏微在其传统的生活伦理影响下,在创作中运用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以实现其传统的创作伦理观。小说把尖锐敏感的话题、复杂的人性置于一派温和的叙事氛围中使之彰而不显,从而探索出一条创作新路。

关键词:魏微;人性;逃离;回归;传统

作者简介:胡顺淑,女,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01

魏微的小说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书写,然而这并非回到 “新写实”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在精神上继承了先锋的传统,在内容上回归到当下的现实。”[1]在这样的创作观引导下,魏微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在传统的叙事伦理约束下,小说描写真实的日常和探索个中多面的人性。

魏微笔下的日常是恒常又是温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以此遮蔽了生活的真和多面的人性。她笔下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总会时不时产生逃离的欲望,发出一声声刺耳的“尖叫”,但是和许多“新生代”作家的笔下小说主人公在思想或行为上叛逆、狂欢甚至堕落不同,魏微并未对人物荒诞与虚无的存在体验加以浓墨重彩的书写,而是平静地去叙述那些逃离复回归的生活轨迹或心态历程。

《到远方去》里那个中年男人下班路上的一次不成功的“出轨”,谁能想到三十多年来安安稳稳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不能让他心安呢?谁能想到“到远方去”的欲望总是像群蚂蚁噬咬着他的灵魂呢?《流年》中的杨婶是如此,《校长、汗毛和蚂蚁》里的校长亦是如此。

诸此种种,虚无的人生体验和荒诞的现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暗流涌动,人性的多面性就在这逃离和逃离的欲望中表现出来。

但是魏微并未纵容笔下的人物尽情地宣泄这些苦闷的现代性体验,她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更是理性的。所以这些人物仿若在人声鼎沸的大道上行进,突然信马由缰,拐进了一条鲜有人迹的小径,但终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因而便出现了这一叙述模式:“逃离—回归。”尽管有些时候逃离后的回归是艰难的。

魏微在《异乡》中叙述的子慧便是典型。当年的子慧逃离了小城,在异乡苦苦打拼,稳住了生活。尽管思乡情切,“可是三年,心里的层峦叠嶂,回家已经成了不可想象的事情了”[2],回到家乡后子慧悲伤地发现自己又成了这里的异乡人,邻里亲友甚至是父母猜疑她成了妓女,归来的失望甚至让她曾经想过自杀。但小说就秒在结尾的处理上,作者没有让子慧自杀,反而是“她几次爬起来推开窗户……她把半截身子探到窗外,试了试,然而这时二楼。她嗅了嗅鼻子,百无聊赖地在屋里走上一圈,后来上了床,睡着了。”[3]做出种种逃离挣扎的子慧,最终还是向强大的现实妥协,继续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回归不是妥协,而是一种保守的智慧。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直没有宗教信仰,缺乏来自彼岸的关怀,现世就是他们的一切。逃离之后总要回来,生活仍需继续。同时,在当下正处转型期的中国,生存依然有较大的压力,我们没有极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做基础,任我们肆意叛逃生活。在展现了人们存在的虚无和荒诞之后,小说通过回归日常生活给了他们一个温柔的靠垫,去承托和温暖这些受伤的灵魂。尽管有些时候有着诸多的无奈,但是对人性的怜悯,对“回归日常”这一必然性的清醒认识,就是魏微的魅力所在,她以体验式的日常叙述,写出更为真实的当下中国人的人性。

魏微对现世的生活观的认同不仅体现在她对日常生活的“回归”书写;这也体现在其叙述姿态的传统与保守上。魏微不仅对两性描写慎之又慎,而且也在叙述中有意地回避对自己价值判断的表露,表现出对生活的宽容态度,在小说中她通过对叙述者和隐藏作者的分离来实现这一目的。

在魏微小说中,旁观者的视角是多见的,她认为:“其实生活是没有原貌的,因为每个人眼中的生活都不一样,那么这里就有一个视角的问题”[4]。魏微尤其擅长尤以追忆性的儿童视角转移小说的叙述焦点。孩童特有的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够较为客观的呈现出来,而不为诸多预定的价值判断而遮蔽。小说《流年》中杨婶的离家出走,魏微就是以小惠子好奇的孩童视角叙述微湖闸中的这一私奔事件,让本应成为小说叙述焦点的道德评判转移到孩童眼中大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种种反映,而无一定论,作者隐藏在小说背后,而让读者对这场“逃离”进行自由地是非评说。

叙述是文学作品得以存在的基础,魏微对叙述的重视和对叙述技巧的自然运用,表现出作者对以曲折叙述而呈现的多面人性和复杂生活的深刻思考,同时,表述语言和方式的曲折谨慎,体现出魏微在叙述伦理方面独特性。

魏微通过细腻的描写把尖锐敏感的话题、复杂的人性置于一派温和的叙事氛围中使之彰而不显,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其中的张力和美感。这种传统谨慎又不失现代性追寻的小说创作,回到日常,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性的问题,真实与深刻的力度在此彰显。她发现了日常和传统这两大因素在小说中的魅力所在,并践行在自己的创作之中魏微并不是简单的“往回走”,而是在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创作新路。当然魏微和许多作家一样,面临着创作中的一大瓶颈,那就是如何将自我的体验式的创作言说升华到具有普世价值和人类关怀的境界。随着人生体验的逐渐加深,我们已经看到了魏微这在这方面的努力,其中《沿河村纪事》一文便是明证。

魏微是“70后”作家群体中坚守创作并为数不多的优秀青年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他们也即将步入人生的中年,是其人生观点和写作技巧都趋于成熟的时候。魏微意在努力开拓创作新路的理想及其实践是值得肯定并深思的,我们期待这能够引起同时期作家们的思考,也期待我们当今的文学实绩能向这一理想进一步的趋近。

注释:

[1]、魏微:《“先锋死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与魏微对话》,《西湖》2008年第3期。

[2]、魏微:《异乡》,《人民文学》 2004年第10期 。

[3]、魏微:《异乡》,《人民文学》 2004年第10期 。

[4]、魏天真、魏微:《照生活的原貌写不同的文字——魏微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施战军:《爱与痛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年.

2、魏微:《“先锋死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与魏微对话》,《西湖》2008年第3期.

3、魏天真、魏微:《照生活的原貌写不同的文字——魏微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

4、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

猜你喜欢

逃离回归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高房价逼韩国人“逃离”首尔
中国商人正在“逃离”迪拜(海外日记)
年轻人“逃离”心态值得关注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