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控”现象流行的模因论分析
2013-04-29张子宪
摘 要:本文在模因论的框架下分析“X控”流行语的特点,指出其流行要具备三个特点:长寿性、多产性和忠实性。其生命周期分四个方面:同化、保留、表达和传播。此外,“X控”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得益于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分析揭示出复杂文化现象背后的动因,对于人们理解文化现象以及语言教学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X控” 模因 规则系统 模因复合体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中。特别是互联网出现后,人类语言的发展更加迅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语言变体,它们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如“XX门”“XX虫”“XX哥/姐”“被XX”“hold住XX”等,这类词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正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XX控”的表达特别引人注目。“控”字来源于日语的“コン(con)”,取自“complex”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类似于汉语中的“癖”,由此组成的流行语如:“萝莉控”“正太控”“女仆控”“丸子控”等。与此相关的词和文化也传入到中国来,如“兄控”“妹控”“大叔控”“手机控”“彩票控”“零食控”“微博控”等,在中国某些大城市已经有了女仆咖啡屋,如北京、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在网络和新闻媒体中,这种现象的传播更为普遍,如:
“就读于锦江区某中学的小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微博控。拿着一部苹果手机,每天早晨和晚上,她一定都会发一条原创微博。”
(引自“八成小学生开微博,家长‘悄悄关注怕被吐槽”,成都商报2013年04月08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微博”这样的词,接下来便有了“微博控”。“微博”和“微博控”的出现都是为了表达独特的社会现象,在这里“微博控”便是“X控”家族中的一例。这类“X控”文化的出现和传播如此迅速和引人注目,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从模因的角度分析该类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动因和机制。
一、模因论及相关研究
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专著《The Selfish Gene》,根据Dawkins(2006:192),“meme”来源于希腊语“mimeme”,为了让其像单音节的“gene”,就将其简化为“meme”,可以认为该词和“memory”或者法语词“meme”有关。国内学者对该词的翻译有众多版本,如“觅子”“秘母”“谜米”“幂姆”等,综合各种因素,何自然与何雪林(2003)将该词翻译为“模因”,谢朝群与林大津(2008)对该词进行了溯源。模因的出现是为了表达文化传播的单位(unit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它可以指曲调、观点、流行语、服饰样式、建筑风格等。Blackmore(1999:4)将其定义为“不同的人之间相互传递的东西,可以是一个观念、一个教诲、一个行为、一条消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模因通过人的模仿而传播,人的模仿能力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可以将模因看成是模仿的单位(units of imitation)。这种模因传播的理论就是模因论(memetics),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该理论指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相互传播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
模因论可以有效阐释许多语言和文化现象,如杨永林(2008)对诸如“水门”等各类“门类事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英语后缀“-gate”和汉语中“XX门”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差异;黄鸣(2011)对“被XX”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以及其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庄美英(2008)指出了如何打造强势的广告模因等。模因理论还可以用在对翻译现象的研究中,如王斌(2004)指出模因研究有利于我们在翻译中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从而实现翻译研究在宏观与微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的整合;尹丕安(2006)指出模因在翻译中的嬗变促使我们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灵活处理源语文本;曹淑萍(2011)指出了模因论对汉语公示语英译的指导意义;陈晓莉和文军(2011)分析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模因现象。从模因的角度分析语篇是一新的视角,徐盛桓(2005)就此角度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literary intertextuality),指出模因是文学作品互文性的酶源。此外,模因论还用在社会语用和交际方面,如何自然与何雪林(2003)指出了交际特别是互联网中的信息感染和语言感染现象。
模因概念自提出后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中,如Susan Blackmore最近又提出teme(技术的基础)的概念,同时其阐释力也在扩大,能让人们看到复杂的语言、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的动因。因此,“X控”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和社会现象可以放在模因论的框架下去分析。
二、“X控”流行的内在机制
(一)“X控”流行的必备前提
“X控”这一结构源于英语中的“complex”一词,组成的复合词有“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情结)等,这样“XX complex”也就开始被人们接受。在日语中,“complex”发生了变化,缩减为其前头音“コン(con)”,这种简化使该成分更加易于接受,其复制能力更强,如“兄控”又产生了更多的复制模式:“亲兄控”“实兄控”“义兄控”“表兄控”“干兄控”“兄属性兄控”“真兄控”“伪兄控”“胞兄控”等。这种快速复制的“X控”如基因一样,也就是所谓的模因。我们发现模因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Blackmore,1999:58):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忠实性(fidelity)。“X控”是英语中的“complex”一词的变体,该变体广泛地出现在网络、媒体和人们的交际中,不是昙花一现,应该说该变体具有长寿性,不具有长寿性的变体不会长期存在。众多“X控”变体的出现足以证明其多产性,多产是模因的重要标准,模因复制的量越大,也就越成功(何自然,2007:131)。模因在传播过程中总会有变异,不适合人们交际的变异会在发展中被抛弃,有用的变异会保留下来。在这过程中必须有其不变的成分,该不变成分就是其忠实性所在,“X控”在传播过程中就保留了不变成分,即“X控”。徐盛桓(2005)将模因的特征概括为四方面:有复制能力,有长的延续性,具有继承性,具有变异性。在模因的传播中,继承性和变异性尤为重要。继承性使模因保持原有模因的特点,不至于和原有模因失去联系;变异性使其除去模因中不适应环境的成分,以更适于人们记忆和传播。正是这两种特性使模因具有很强的复制能力和较长的延续性。
(二)“X控”与规则系统(algorithm)
美国哲学家Daniel Dennett将整个进化过程描述为规则系统(algorithm),认为进化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过程(mindless process)(Blackmore,1999:11),根基于基因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将人的进化看成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只要是适合环境的便生存下来。“X控”的出现如同基因一样,它符合环境的需要,便留存下来,以表达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现象。“X控”出现和发展的具体细节是复杂的,比如为什么是“complex”的前头音而不是其他成分,而在实际操作中其前头音留了下来,该前头音可以和其他成分结合组成新的词语,这好像符合某一算式。因此,“X控”就像基因一样,有其出现和发展的过程,当然其未来是未知的。
“X控”变为规则系统要经过三个过程:变异、选择和保留(Blackmore,1999:14)。变异是为了更适合环境的需要,更符合人们的记忆和传播特点,因而“complex”简化为其前头音“X控”,在使用中它慢慢和其他成分组合,形成众多的“X控”家族;选择就是淘汰掉不符合需要的变体,这样的模因变体会慢慢被人们忘记,直至完全消失,“X控”是成功的变体,它得以幸存下来;模因的发展同基因一样有些成分总是要保留下来,这种保留是通过人们的模仿实现的,通过模仿模因中的思想或观念便在人们之间传播开来,众多“X控”的出现,都是相互之间模仿而来。因此,可以说“X控”的出现是一规则系统,其细节非常复杂,操作起来却非常简单,这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只要实现简单的步骤就可以输出结果。
(三)“X控”模因复合体的形成
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会和其他模因结合,它们在合作过程中将传播更快,更具有表现力。模因与模因结合后便形成了模因复合体(memeplex)(Blackmore,1999:20),在日本流行的“萝莉控”便是一模因复合体。“萝莉控”的出现使其传播更快。“萝莉”也是一模因,它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指漂亮可爱的女孩子,还有“萝莉装”这样的说法,而且形成了“萝莉文化”。应该说模因复合体的传播得益于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游戏Game)的发展,因为在整个ACG界,几乎充满了“萝莉角色”,而且“萝莉角色”还有了各种各样的变体,比如在服饰文化中,有较为普及的三大系列:古典洛丽塔(classic Lolita)、甜美洛丽塔(sweet Lolita)、哥特洛丽塔(Gothic Lolita)。在另一方面,“X控”模因复合体的传播还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出现后,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更加深入,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文化现象也就更快更有效地传播。总之,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协助下,“X控”流行语在模因复合体中迅速发展。
(四)“X控”的生命周期
根据Heylighen(1998),模因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保留(retens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在同化阶段,“X控”模因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同化之后,模因要在宿主记忆中保留下来,保留的时间越长,传播的几率也就越大。模因的传播要靠宿主的表达,这种表达是无意识的,主要是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指宿主的行为或其他特点的传递。接下来,“X控”模因便在其携带者中传播下去。这种携带者可以是书或者其他工具,互联网可以看成最强大的携带者,因为互联网的存在,“X控”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三、结语
模因是文化的传播方式,“X控”流行语作为一模因显示的是文化中一种奇特的现象。该流行语具备长寿性、多产性和忠实性的特点,它通过同化、保留、表达和传播四个过程在社会和人们之间传播起来。同时,互联网和媒体的发展使模因的传播更加迅速。在这种模因论的视角下,复杂的文化现象显得非常清晰和生动活泼,其内在的动因和规律也呈现在人们眼前。
模因论对语言教学也很有启示,它能让我们悟出背诵和模仿的重要性(何自然,2005),可是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如何发挥模因的作用,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9.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the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6.
[3]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OL].1998.http://wenku.baidu.com/view/aedc856627d3240c8447efa8.html(accessed01/04/2013).
[4]曹淑萍.汉语公示语英译中的模因论分析[J].学术论坛,2011,(11).
[5]陈晓莉,文军.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模因现象[J].上海翻译,2011,(2).
[6]黄鸣.从模因论视角探析强势模因“被XX”[J].外国语文,2011,(6).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10]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
[11]谢朝群,林大津.meme的翻译[J].外语学刊,2008,(1).
[12]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
[13]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文化“模因”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14]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5]庄美英.模因工程—如何打造强势的广告模因[J].外语学刊,2008,(1).
(张子宪 山东省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25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