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障碍与对策
2013-04-29孙菲
摘 要:鉴于中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并满足其需要,进而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学习的价值,教师自身也应改变传统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扫清文言文鉴赏过程中的障碍。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 认清价值 自主学习 教法改革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性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文言让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繁多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早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让位于白话。在经历了几次“文白之争”的大讨论后,中国教育界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中学生依然需要学习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提出来了,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
中学校园里流行着一个语文学习的顺口溜——语文三大“怕”,其中第一“怕”就是怕学文言文。为何怕呢?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距离导致部分学生基本读不懂,兴趣就减了大半;二是老师教的枯燥乏味,兴致就基本降为零;三是课后需识记背诵的东西太多,学生疲于应付,更是反感。久而久之,学生一听要学文言文就抱怨,上课昏昏欲睡,考试连蒙带猜,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文言无用论”的拥趸越聚越多,我国历史长河中的许多文化名篇逐渐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实在令人痛心不已。究竟是什么在阻碍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鉴赏,作为教师又该怎样做才能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成为今天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都是强调兴趣和爱好的重要。许多人获得成功的经验中就有一条,他们都有广博而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是无敌的精神力量,有强大的威力。因此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他们最想学的东西入手引入文言文教学。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在新授一篇文言文时多补充与作品相关的作家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以及在作品分析中补充与作品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学生的要求并不高,这是教师备课必备的内容。但现实是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识记,反而认为对这部分内容的扩充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基本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占的比重太小,所以教师就更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花精力。殊不知,就是这种不屑,错过了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可能性。教师真的应该衡量一下,与其让一班毫无兴趣的学生昏昏沉沉地听两三节课,最后一无所获,倒不如先满足他们的需要,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
二、挑战传统教法
“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愧为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八字箴言,被许多老师乐此不疲地实践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依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就变成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之类的大卸八块式的精讲,教学的流程机械、刻板,即使不感兴趣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也能把教师的教学流程学得炉火纯青。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早在进行当中,它大力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现实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与学严重脱节,师生间基本没有互动,新课标所提出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师需要转变思想,挑战传统教法,为学生学好文言文助一臂之力。
首先,教师应让那些千百年来传诵的名家名篇绽放自己的魅力,这也是如今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1.文化价值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几千年来,经过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创造与积累,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的先人在天文、历法、宗教、哲学、教育、文学、书法、绘画、医学、数学、建筑、雕塑、历史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能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这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纪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渗透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与思维方式……那么教师就不应只教给学生一篇文章,更要传达给他们一种文化,让学生了解它在某个领域的文化价值,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动,打心底愿意学习并传承文言文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思想价值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曾说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的确,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或歌咏大好河山,或记述不凡经历,或抒发别样情怀,或阐发深刻哲理,他们表现了先人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沉浸其中,用心品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读罢《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习《〈孟子〉二章》,学生知晓了“舍生取义”。在《岳阳楼记》中,学生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觉悟而感动。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些文字今天读来,依然字字千钧,句句箴言。教师们用心去传播这些,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它们是学生自我思想完善的必备武器、前进路上的支撑。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文言文教学是被整个社会认可的。
3.艺术价值
文言文经过历史的筛选,许多文章堪称精品,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的确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个人修养十分有利。
通过教师对文章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一定会学有所得,教师一举学生多得,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这些价值,学生怎能不爱文言文呢?
其次,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工具书
学语言,工具书是必备的。在初学文言文时,教师就应该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推荐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中有大量的实词、虚词需要理解,有些词义与现代汉语近似或一致,但有相当一部分词有通假、词类活用等古今不同义现象,那么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就要通过查字典来了解词义、用法,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就能自觉得对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逐步的巩固与积累了。
2.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无论什么文章,反复阅读是理解的最有效途径。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步骤。教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第一遍要默读,读准字音,学生大可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由于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造成的异读和一些生僻字的读音,拿不准的及时查阅工具书或参看课文注释。第二遍要出声读,要求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借助此遍诵读既可以检查上一环节的效果,又能加深对文句的理解。教师哪怕把半节课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诵读,也是值得的。
3.当堂笔译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摒弃“教师教代替学生学”的不良风气。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笔译文章,可以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文注释,可以相互交流,但不可以照抄其他参考书。教师要做的就是请学生来讲解文言文,并从中发现问题。
4.质疑
学生通过自己笔译文章,一定会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应把质疑权交给学生,发动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推动学生间的有效讨论,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实现对所质疑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不能受时间控制,绝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说到哪儿算哪儿不了了之,而是让学生能通过充分的讨论与研究,肯定与认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教师只需讲清楚“是什么”,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学会举一反三。
5.不走过场
通常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带着学生翻译完文章,告知其中的语言现象,分段了解段意,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就结束了一篇文言文的学习。而对文章的艺术性、人文性的鉴赏就只是简单交代一下走个过场,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干脆弃之不顾了。现在,请教师们不要走过场,文言文的价值已在前文做了详细的阐述,在此要补充的是,教师带学生鉴赏文章,不能是越俎代庖地灌输,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悟,最终得出结论。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在自主、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自己鉴赏。
6.重视课外阅读拓展
现在各种课外练习满天飞,良莠不齐,糟糕的阅读训练徒增学生的学习挫败感,教师不妨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初始阶段可以选择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延伸练习,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到七八成的内容,既可以实现一个知识的连接与过渡,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满足感。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常见的语言现象。这样打好基础后,再一步一步地增加难度,学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文言文鉴赏能力的提高。
教师们要真正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进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口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现状,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汪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铁皮鼓著.语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孙菲 江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