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合剂(DERMABOND)用于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修复的临床应用观察
2013-04-29洪海斌黄之抗蔡家骥庄炯宇黄伟
洪海斌 黄之抗 蔡家骥 庄炯宇 黄伟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粘合剂(DERMABOND)用于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修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60例,伤口清创后, 分为皮肤粘合剂(DERMABOND)组(治疗组30例)和传统5-0丝线缝合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3 d内伤口的疼痛情况、伤口愈合等级、伤口美观满意度及就诊次数等。 结果 所有儿童均获得随访,随访3~6个月,平均3.2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过敏、伤口感染、伤口裂开或严重瘢痕反应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伤口疼痛、伤口愈合等级和就诊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伤口美观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皮肤粘合剂(DERMABOND)和传统5-0丝线缝合法相比,操作简便易行,效果满意,能减少瘢痕形成,是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修复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手段。
[关键词] 儿童;创伤;修复;创面愈合;组织粘合剂
[中图分类号] R60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158-02
儿童面部创伤是急诊常见病。面部暴露于体表,极易受到创伤损害。作为人体美学的集中体现部位,面部遗留明显瘢痕将对儿童身心造成较大影响。传统清创缝合术是面部创伤性伤口的常规治疗方法,但需定期换药、拆线,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和时间负担。皮肤粘合剂(DERMABOND)是一种新型的皮肤粘合剂,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皮肤伤口的闭合,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操作简便、痛苦小、遗留瘢痕少。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我科对“DERMABOND”皮肤粘合剂在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14岁,平均9.5岁;60例伤口行清创后, 分为皮肤粘合剂(DERMABOND)组(治疗组30例)和传统5-0丝线缝合组(对照组30例)。儿童及家属对实验及治疗均知情同意,符合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纳入标准:儿童及家属依从性好、无手术禁忌证、相对禁忌证。排除标准:①明显受感染伤口;②术后伤口需承受较大张力;③对氰基丙烯酸酯或甲醛过敏;④目前正在使用类固醇类药物;⑤既往伤口愈合能力差;⑥个人或者家族有瘢痕史;⑦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症状或糖尿病等。
1.2 修复材料
所有治疗组儿童均使用皮肤粘合剂(DERMABOND)(上海强生公司提供,批号EGE715),对照组儿童均使用5-0 ETHICON/Coated VICRYL W9442丝线(上海强生公司提供,批号 EG5DGWM)。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儿童均排除头颅或脏器损失等急重症,麻醉后按常规行伤口清创,先用生理盐水和3%过氧化氢溶液交替冲洗,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0.5%活力碘消毒,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数针。对照组使用5-0丝线间断缝合,无菌敷料覆盖。试验组在抹粘合剂之前,伤口彻底止血,用纱块适当将伤口边缘拉拢,每处伤口均涂抹2遍,宽度均大于切口周围0.5~1 cm,待粘合剂自然干燥,伤口无需覆盖敷料,术后无需换药。
1.4 疗效评价
术者及实验参与人员资质情况: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从事急诊创伤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参加手术配合人员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
1.5 主要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3 d内伤口的疼痛情况、伤口愈合等级、伤口美观满意度及就诊次数等。其中患者自己评定的VAS疼痛评分(患者根据标准 100-mm视觉模拟尺度(VAS)报告自己在创口闭合术后的疼痛感,0 表示无痛,100 表示最剧烈的疼痛)[1]。伤口美观满意度采用医师评价和第三者(多为不参与调查的其他患者家属)评论相结合,评价方法使用5分计分法,1 为最差或无,5 为最佳或重度。1 至 5 之间为程度依次递增。
1.6 设计、实施、评估者
第一作者负责研究设计、实施,第二作者负责随访、收集资料及分析,其余作者参与资料整理,均经过正规培训,采用盲法评估。
1.7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优良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60例儿童均獲得随访,随访3~6个月,平均3.2个月。
2.2 结果分析
结果按意向性原则分析。
2.3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伤口长度、伤口深度及致伤原因等方面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围手术期各评估指标对比
见表2。
2.5 不良反应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过敏、伤口感染、伤口裂开或严重瘢痕反应等并发症;两组各有1例伤口出现轻度红肿,无特殊处理;对照组有1例发生线头反应,拆线后,留有较明显瘢痕。
2.6 典型病例手术前后
3 讨论
儿童意外伤害已日益成为危害儿童生存及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伤害与年龄、生长发育、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事的活动及其场所有着密切的关系;贫穷、缺少保护措施、周围环境等都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其中创伤是主要的伤害类型[2,3]。面部创伤是全身创伤的一个重要部分。创伤部位最多的是头面部,其次为肩、臂、手。研究表明,面部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的34%,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12%。交通事故在致伤原因中居首位[4,5]。本研究儿童面部创伤共60例,其中交通伤32例,占致伤原因中的53%。
面部创伤一般不会给患者生命带来严重和直接的威胁,但其带来的面部瘢痕和社会心理障碍影响远远重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因此,追求面部伤口的美观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和永远追求的目标。面部瘢痕明显与否跟受伤原因、部位、程度、是否合并伤口感染、伤口张力、手术精细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6,7]。在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修复时,术前常规清创、减少伤口缝合张力及精细操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发了一些缝合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患者伤口愈合好,愈合快,美容效果好。
DERMABOND化学名为氰基丙烯酸辛基,是一种新型的皮肤粘合剂。它是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产品,是唯一受到美国FDA认可的皮肤粘合剂。国外研究表明,它可以在涂抹后2.5 min内提供等同皮肤组织愈合7 d的张力,能有效阻挡通常与手术有关的细菌并且具有比缝线理想的美容效果。其临床应用可靠,应用范围包括整形在内的几乎所有手术范围的皮肤愈合[8-10]。在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的修复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皮肤粘合剂(DERMABOND)与传统缝合手术比较,手术时间、伤口疼痛、伤口愈合等级和就诊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避免了丝线间断缝合带来的“蜈蚣足”样瘢痕,皮肤粘合剂(DERMABOND)伤口美观满意度达到96.67%优于传统缝合手术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在使用皮肤粘合剂(DERMABOND)修复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如下:①应合理掌握适应证,对于有明显感染或皮肤缺损缝合张力大等类型伤口不宜使用;②粘合伤口前应严格无菌操作,创面彻底止血,使之干洁,皮缘对合整齐;③涂抹胶水时均匀用力,不可将皮肤粘合剂滴于伤口内,以防过多的粘合剂在伤口内形成胶痂,增加感染率,妨碍伤口愈合;④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对创面及周围皮肤进行捏揉,避免在创面愈合前将胶膜揭下。对于部分依从性相对较低的儿童,在使用皮肤粘合剂后,创面覆盖无菌纱块,避免胶膜的完整性受到外来损害。
综上所述,皮肤粘合剂(DERMABOND)与传统5-0丝线缝合法相比,操作简便易行,效果满意,能减少瘢痕形成,是儿童面部创伤性伤口修复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Quinn J,et al.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octylcyanoacrylate tissue adhesive and sut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lacerations[J]. JAMA,1997:227(19):1527-1530.
[2] 李静,刘苹,宋肖肖,等. 8820例儿童伤害住院的特征分析[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8):111-114.
[3] 周蓉熊,鸿燕,张学兵,等. 儿童意外伤害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11,27(5):466-471.
[4] 蘇吉梅,阮文华,叶笑味. 儿童颌面部创伤及家长对其认知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3):265-268.
[5] 李逸松,田卫东,李声伟,等. 颌面创伤3958例临床回顾[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7):385-387.
[6] 朱形好,高磊明,丁熙,等. 896例颌面部骨折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3):256-257.
[7] 郭金才,张志民,石杭燕,等. SMAS折叠结合外用Dermabond粘合治疗面部瘢痕[J]. 浙江临床医学,2007,9(5):651.
[8] Quinn J,Wells G,Sutcliffe T,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octylcyanoacrylate tissue adhesiveand sutures in management of lacerations[J]. JAMA,1997,277:1527-1530.
[9] Bhende S,Rothenburger S,Spangler DJ,et al. In vitro assessment of microbial barrier properties of dermabond((R))topical skin adhesive[J]. Surg Infect(Larchmt),2002,3(3):251-257.
[10] Quinn J,Wells G,Sutcliffe T,et al. Tissue adhesive versus suture wound repair at 1 year: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rrelating early,3-month,and 1-year cosmetic outcome[J]. Ann Emerg Med,1998,32(6):645-649.
(收稿日期: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