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格与出格 建构与升华

2013-04-29丁修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3年8期
关键词:扣题本堂文段

2013年5月份笔者执教的济南市高三作文研讨课《让例证更有力度》,分了三个主要环节:1.发现问题;2.修改升格;3.学以致用。发现问题的环节是让学生找出学案上四个典型议论文段存在什么问题;修改升格环节是让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润色使之符合要求;学以致用环节是通过一段材料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段。

这样设计的初衷,以期通过诊断性作文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写作由入格到出格,建构学生对议论文例证文段新的认识,使之在写作议论文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入格与出格

所谓入格,就是符合一定的规律;出格,则是与众不同,或者超出常规。具体到写作上,入格,就是指学生根据公认的模式学习作文,符合写作的一般要求;出格,就是指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积累了自己对写作的经验,打破一般模式,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叶老这段话启发我们,作文教学首先教给学生写文章的技法,让学生学会写文章。而这里所说的技法就是所谓的“入格”。

带领学生“入格”。课堂伊始,笔者对一个合格的例证文段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进行了板书,即:要有明确的观点,要有简洁的事例,要有扣题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写议论文段是有“格”可循的,让学生初步感知议论文段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四个非常典型的、带有明显问题甚至错误的议论文段,学生自主找出文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环节,能够看出,这个“格”设置是成功的。学生回答的“文段没有明确的观点”、“材料太过于冗长”、“分析不扣题”等等,都是材料较为典型的问题。由此,学生便形成了写作议论文段明确的技法:观点句+简明扼要的材料+扣题分析。学生掌握了这个技法也就达到了本堂课要“入格”的目标,而这个技法也正是叶老所说的“有道理”的写法。

引领学生“出格”。掌握了一定的作文之“法”,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的作文模式、结构,然后才能突破“法”的束缚,达到“无定法”“不拘泥于法”的地步,而不断地进行创新,就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出格”,使学生跳出“格”的限制,根据表达的需要,个性鲜明地选择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也正是本堂课一个重要目标。在找出议论文段问题之后,学生对文段进行修改,修改后较原文有了很大改变。文段的思想内容变的更加深刻;从事例使用看,论据更加简明扼要,说服力强;论证方法也更加多样化;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有文采。

二、建构与升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本堂作文课也在此做了大胆尝试。

首先,围绕本堂课学习重难点,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让学生明确一个合格的议论段需要具备的几个必备要素,即:观点句+简明扼要的材料+扣题分析。然后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这些案例本身存在哪些问题,这个环节也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的思路,即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这样在学生脑海里,概念框架更加清晰,对一个合格的议论段就有了重新的认识。

其次,在学生找出案例的问题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对四个案例进行修改升格。这个过程是通过小组协商讨论,进行协作学习完成的。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修改升格这一环节,一个合格的例证段落究竟是什么要求,学生对此印象更加明晰,同时对于议论文写作又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生生评价、交流讨论环节。学生展示自己修改的文段,并阐述修改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对该生修改后的内容进行评价。这个环节的效果评价分为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即对自己修改的文段的评价过程;还包括对是否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即文段修改后有没有达到要求和标准的评价。这一环节也是学生对议论文段认识的一个升华过程。因为它直接帮助学生对议论文段的性质、规律以及议论文段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更深刻的理解。

笔者认为,中学作文教学既要能“入格”,又要能“出格”,循着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循序渐进,学生就能够思路开阔,文思泉涌,写出好文章来。

附:《让例证更有力度》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与意图】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代表性问题,如观点不清楚、立意不明确、结构混乱、文体特征不鲜明、不会扣题分析等。本堂课借助济南市5月份高三诊断性考试作文题目,透过考场上的现场作文,利用四个典型片段,创设利用作文片段情境,激发学生对议论文体新的建构和认识,让学生不仅能够发现写作上的问题,并且能总结规律,自主修改升格,最后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新的高度。

【教学目标】1.准确找出例证文段的典型问题

2.针对典型问题利用规律方法修改升格

3.学以致用,独立写出合格的议论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对材料的修改升格是本堂课重点内容;学以致用是本堂课要突破的难点部分。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每到写作课时,不少同学反应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存在诸多困惑,比如:如何让文章内容更充实,语言更简洁,论证更深入等等。这节课我们就选取议论文中的举例例证这个点,来尝试解决这些困惑。

一、发现问题

1.一个合格的例证文段需要有观点、事例和分析,而且观点要鲜明,事例要典型要简洁,分析要扣题要深入(板书:明确的观点;简明扼要的事例;扣题深入的分析)。这些要素究竟要达到怎样的高度才符合高考一类卷的标准,才能算是合格的例证文段,我们一起试着从以下几个例证文段中寻找答案。

2.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思考这两个事例段有哪些问题和不足?

预设:(1)事例论据使用太过于啰嗦、冗长

(2)论据像记叙文,导致议论文文体特征不鲜明

(3)事例使用不够简明扼要

(4)事例内容与文章观点无关

3.请一位同学针对材料一、材料二谈谈看法,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的观点和你的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刘伟的故事我想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经历是十分坎坷的,先是失去双臂,后又无法游泳,但他从未放弃,证明给别人用双脚也可以奏出华丽的乐章。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他带着空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评委高晓松也被他感动得泪洒现场。他的故事让人们感动,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活出了尊严。(《活出尊严》)

材料二:当年日军侵华,一路打到北平,北平告急,战争的阴影笼罩华夏大地。梅兰芳所在的地区瞬间沦陷,千万万民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抗战最危急的时候。日军把梅兰芳带到军营,指名要他表演,说是安慰当地的群众。梅兰芳如果答应就可以从此衣食无忧;可如果就此屈从,整个梨园的颜面就荡然无存。梅兰芳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毅然拒绝了演出,日军也敬畏于他的大胆和无畏,遂放他回家。梅兰芳高昂着头,带着梨园的尊严阔步向前。(《有尊严的活着》)

4.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三和材料四,思考这两个事例段有哪些问题和不足?

预设:(1)观点与材料不统一

(2)论证不够不扣题

(3)论证层次浅,缺乏必要的论证方法

5.请一位同学针对材料三、材料四谈谈看法,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的观点和你的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俄罗斯女孩薇拉,向残暴的统治者开枪,体现了她对人道主义的坚守与对生命的尊重。目睹统治者施暴的全过程,愤然举起手枪,决绝地像敌人开枪,一句“我不能面对无辜的生命受伤害而无动于衷”掷地有声。坚守人道主义,惩罚伤人暴行,尊重生命的珍贵,为保护生命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薇拉的行为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的现象,勇敢站出来,用自己的信念去反对,便是勇敢者的表现。(《坚守与尊严》)

材料四:自尊才能自强。身体残疾却意志力坚强的张海迪早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患病的霍金仅有两根手指可以活动,却凭着顽强的意志、永不言败的精神为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了那么多;残奥会上精神百倍的运动健儿,有的先天残疾有的后天遭遇不幸,他们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他们自强不息,都用自己的努力与执着表现了内心的强大。(《留住尊严》)

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发言后,生生评价、讨论,共同明确:

(1)叙述材料时应根据论点不同有所侧重,简明扼要;

(2)叙议得当、挤干水分,中心明确、重点唯一;

(3)强化点题、扣题分析,使用多种例证方法。

二、修改升格

1.古人说过,“善作不如善改”,刚才分析了几个例证,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文段进行修改升格,使之能够更加完美,更加给力。

2.请改好的同学展示修改的文段并阐述修改理由。

3.生生评价,交流讨论。

预设:(1)对事例剪切使用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2)对事例与观点是否统一进行评价

(3)对事例的论证方法多样性进行评价

三、学以致用

原始素材:

2012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立意:永远都不太晚,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积累和沉淀。

请围绕所给立意,将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写一个议论文的例证文段。

(丁修峰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 250014)

猜你喜欢

扣题本堂文段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单一·连贯·完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扣题高效阅读
走进崇本堂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务本堂
务本堂
浅谈高考作文如何切题
命题与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与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