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需求及策略
2013-04-29董明慧
董明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发展,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追根溯源,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理念,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成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局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由于传承人的观念与知识背景不同,口耳相传方式的不确定性,且融入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发展至今,有着强烈的传承需求,并且这种传承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亟须教育的支持,从高校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中小学教育都可能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非遗的传承亟须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紧迫的,而高校在信息型实践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希望各地高校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发挥大学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
高校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系统化、深入化、条理化,就需要有着坚实理论支持的专门人才来进行,高校承担其理论研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结合高校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
(二)非遗的传承需要职业教育的实践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仅仅有专门研究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技艺传承方面也更需要职业人才的培养,故而,在中职教育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教育群体作为实践型人才的培训基地,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资源,增加地方文化特色课程,不仅使中职教育有了品牌意识,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程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学有所“承”。
(三)非遗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可,只有从基础教育抓起,才能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儿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热衷,自发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儿童时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教育,是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一种教育需求。
二、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繁重,需要理论研究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学术与科研工作的鼎力支持,高校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与文化专家要积极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但是这样的专门人才是凤毛麟角的。因此,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文化研究基础上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尤其要在艺术教育中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艺术教育的课程在审美基础上具有文化特性,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思想精髓,激发儿童热爱家乡文化的兴趣与传承家乡文化的动力,使儿童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发的热爱与热衷。
其次,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从文化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剖析,让中职学生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增加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具系统化和科学性,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传承工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在高校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度,培养专门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整合民俗学与民间文学课程体系,整合民俗学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严谨的规范流程,使其形成良性发展,营造独特的地域文化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发展更具地方文化特征,保持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真性”。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地区地方文化的具体体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的策略与方法,针对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形成不同的教育传承方法,由此,我们应在界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2002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转引自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述要.美术研究.2003(01)
[2]张卫民,黄文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教育形式[J].装饰,2006(11)
[3]丁永祥.当代美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中州学刊,2011(05)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