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的第二次生命
2013-04-29袁家宁
袁家宁
摘要:废弃物是现在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创作材料,他们总是不断的、多元的找寻创作的施力点。而这些材料都有它们再生价值,通过再创造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艺术创作的价值,或许不是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是它所在领域的价值,这本身也是其价值的一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用废弃物来改变我们生活的行动,而这些也是当代备受关注的議题,它们是我们值得挖掘与引用的宝藏。
关键词:废弃物;艺术设计;回收;材料
在资讯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绚丽的外表下仍有些挥之不去的哀愁,日益严重的废弃物过剩在多彩的文明生活上蒙了一层阴影,废弃物处理不当又会引发其他环境问题。面对废弃物的问题,除了做好废弃物处理外,“垃圾减量”也是改善问题的口号与目标。这层阴影是人类自行造成的,是否能重新拨云见日,完全依赖我们全人类的醒悟与行动。现在庆幸的是,人类已经注意到这些信息,也试图从各个领域来推动环境保护。作为艺术创作者,利用废弃物创作的价值,手段是“创作”,目的是“艺术、环保、教育”等多元的。艺术可以不必为艺术而艺术,不必为“美”而艺术,艺术若能为“发现问题”、“关怀弱势”而艺术,便是极有价值的行为。
自从毕卡索以来,许多艺术家们从多元的废弃物中取材,以追求材料艺术的突破,开拓新的视觉可能性,这是废弃物被用于艺术创作最早的动机。艺术家们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旧物,废铁、废木等等。许多废弃物不难整理成为“美”与“新”的材料,经选取运用,即可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事物。此外许多废弃物拥有现成的肌理与色彩,可直接引用,得到独特的视觉效果。废弃物当作材料运用于艺术创作,是将垃圾转变成非垃圾,即是垃圾减量的效果,而非大量消费和购买某些材料,不要做“捕鱼放生”的适得其反的行为。这样可以真正减轻废弃物处理的负担,避免对空气、土壤、水质等污染与影响。最终创作者通过作品与观者沟通,让其在环境保护的理念与精神上得到启示,产生共鸣。
塞萨尔·巴尔达奇尼(César Baldaccini)就是这样的艺术家,他1921年出生于法国马赛,是“新写实主义”艺术家之一。他于1960年开始推出了废铁压缩系列作品,最初也尝试以焊接方法来组构废铁,但为求突破,而另创“挤压”的方式,将废汽车、机械、金属物件等挤压后成型。塞萨尔的创作大部分取自工业生产的废弃物,他认为比起大理石等传统雕塑材料,这些废弃物遍地都是。能将难以处理的废弃物,转变成艺术品,如神秘炼金术般的效果,令人赞叹。对我们当代来说,这便是废物再利用的极佳典范,不求质美的材质,不求优美的形式,艺术已如此解放。而作为同一时期来自法国尼斯的阿尔芒·皮埃尔·费尔南德斯(Armand Pierre Fernandez)也是“新写实主义”成员,个人的经历也对他的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阿尔芒给世人最大的印象是“堆积艺术”,而他的堆积风格倾向,在年轻时期的摄影作品中即可找到迹象,他常将物品堆积后进行拍摄。除了摄影等平面形式的堆积外,现成“物体”自然是堆积的好材料;诸如各种实物、机械,甚至是垃圾的堆积,这是最能展现阿尔芒的堆积工程的。只要是能达到堆积目的的,可谓无所不用。他的垃圾大都是通过堆积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箱、瓶、或聚脂中,来呈现视觉效果。
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有蒂姆·诺布尔(Tim Noble)和苏·韦伯斯特(Sue Webster)一对出生于英国的情侣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取材自多元的材料,其中又以“垃圾”最受人瞩目,拼贴及装置是他们常用表现形式。他们的创作是直接使用大量的垃圾来装置展出,他们最主要作品是一系列以探照灯照射垃圾集合装置,在墙上呈现出难以置信并令人赞叹的影子雕塑。他们的取材都是实际拾来的垃圾废弃物,诸如瓶瓶罐罐、废旧金属、包装纸袋、塑胶制品、二手衣物、旧书报等。经过精心与巧妙的布设,让整个装置犹如电影特效般的场景,将前方杂乱的垃圾,透过灯光,把抽象的形式转换为具象的影像。美与丑的一体两面,被垃圾集合装置巧妙呈现,这样的对照,提供了更深层的哲学思辨空间。然而整个艺术创作,环保是最大的附加价值。大量的垃圾收集与利用,表达了减量与资源再利的目的。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在废弃物创作过程中,则是“物以有用者为贵”。把废弃物看成是“机会”,它是有用的,具经济价值的“原料”。因此在创作的理念上保持环保取材,尽可能多的取用生活垃圾,除设计所需外,尽量不使用新品;内容上要减少剩余材料废弃,设法再利用,化腐朽为神奇;材料上避免资源垃圾,并随时考虑材料选取的可能性;技法上突破物质实用限制,不断尝试与创新技法;精神上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并兼俱视觉美与观念美。废弃物的第二次生命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多彩的生机!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