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小学美术教师工作的灵魂
2013-04-29王应飞
王应飞
在小学一年级,如何提高全孩子们的造型表现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师比较关注的难点问题。“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透过这句精辟的概述,我们不能不对孩子的画刮目相看。它也使我们不得不再度认认真真地去认识儿童画。大家再想一想,只要是儿童画的画就可以叫作儿童画吗?失去了儿童画的特点的画还能叫作儿童画吗?因此,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应是创造性的。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指出:“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要创造,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造型是视觉艺术的语言。生活中许多幼儿家长在观赏一幅绘画作品时,总是以“像”来评说作品:“这幅画真好,画得多像啊!”这种观念和认识,目前还是广泛存在的。笔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一定要跳出这样的评价圈。我在教学小学美术第一册“我的新朋友”时,要求学生画自己喜欢的朋友。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孩子在班上找一个自己的朋友,说说她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比如是长头发,大大的眼睛……并让孩子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复印”一遍。然后引导孩子把最有特点的地方画出来,就达到要表现的意图了。虽然画面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事物不相符合,但却能使我们发生与现实相吻合的联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在“形”。
二、教师要学会让自己的教学富有创造性
教师的工作应是创造性的,其基础是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让孩子主动学习。研究表明,5~9岁儿童的绘画经历着“国式阶段”。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刚处在这一年龄段,即由学前教学时的“涂鸦阶段”逐渐向小学中高年级的“定实倾向阶段”过渡,若教师对这一特殊的阶段认识不足,而急于出成果,以传授知识技能、技巧为中心,一味地强调基本训练。对造型的比例、线条、色彩看得过重。从而违反学生学画的客观规律,扼杀了小朋友的天性,把一些本还不该由他来接受的内容强加给他,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做法,不利于孩子在绘画道路上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的创造性来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吃透
我在教学中,只是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而更多的是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在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内容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同时,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孩子的自我表现活动,并积极地加以引导、创新,使儿童的绘画兴趣得到极大的培养,在兴趣培养中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我在教学“美丽的纹印”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收集树叶、硬币、藕片、辣椒等材料,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合作探究、质疑、尝试练习。教师在孩子的活动中只是起一个点拨的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很好。
四、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创造的发展空间
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又一体会。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孩子的意愿画发展个性。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即摆正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位置。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作用。蒙台梭利指出:“如果儿童具有自己内在的发展的模式,就应该允许这个内在向导在自由的环境中去引导儿童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允许和鼓励小朋友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意愿画,积极地为小朋友们提供运用绘画工具进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其在艺术的操作中产生自主精神。它将进一步鼓励学生们支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五、教师多给孩子们更多的面对艺术创造的机会
让他们与艺术产生直接的心灵对话,让他们拥有更多生命与艺术的碰撞。我们不能给孩子们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唯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让孩子们有表达自己生活和理想的权利,丰富孩子们的经验。而不是针对哪一件具体事物的“像”与“不像”,凡能把一类事物的基本形象特征表现出来,就可以说“像”,这个“像”应该是 “基本像”。只要作品中的形象达到了“基本像”的水平,其造型就是成功的,就应得到理解与认可。就像西方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任务是在使儿童有运用他经验的机会——不是刻板的形体符号,而是生动的经验。”因此,让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快乐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鲜活的生命在艺术世界中尽情地徜徉,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