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法”让阅读教学“归本求真”
2013-04-29薛飞燕
薛飞燕
语文老师无法回避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中说,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进。”今天所提出的“三亲法”是让师生在三个环节中不缺席,引导师生“归本求真”以求解决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
一、亲历阅读,不走捷径
“归本”的意思是说阅读必须要找到“根”。亲历阅读就是师生阅读教学的“根”。否则课上得再精彩也只是华而不实的存在。所以师生亲历阅读是教学可以进行的根本。
笔者参加了校内课外阅读公开课展示,选的是《水浒传》的阅读欣赏。可只有十一个学生看了《水浒传》原著。这意味着对于我们非常重视的名著,学生还存在很严重的假读现象。问起名著中一些基本的人物和情节,学生都还会说一些,可是一旦深入探讨,那些答案就似是而非了。笔者紧接着问学生:“那你们是如何了解这些的?”有说来自影视作品,有的来自只言片语的闲谈,甚至有说来自网络游戏的。不由思考,这些一鳞半爪的信息有多少价值?笔者很着急。难道我们的学生连安静下来,真正读一本书的时间和心境都没有了吗?要知道很多途径看似是捷径,长远来看都是不实在的。读书本身就是大智若愚的一件事,如果这么点抱朴守拙的坚持都没有还谈什么读书?好在大家有进行反思纠正。我关注了近几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我们考查得越来越细,以往的概念式的总结没办法应付了事。
“亲历阅读,不走捷径”是阅读教学的“归本”。但是这还只是“归本”,我们还要“求真”。笔者认为“归本求真”的真谛还在于让学生自己深入文本。老师要做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
二、亲自感知,不唯答案
首先不干扰,珍惜初次阅读带来的感性体验。例如:学校教学成果汇报课笔者选择讲的是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很简单,笔者思考后决定以“读”为切入口,以读感情,情中领悟。笔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问了一个几乎无障碍的问题:“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结果第一个问就出问题了,虽然提笔者问的学生成绩一般,但他的回答“几乎完美”(就是很标准的答案)。原来因为这是公开课,学生很重视,准备得很充分。我知道如果就这么上下去,这节课就成了课前预习成果(参考资料的积累)展示课了。于是我立刻停了下来,做了两个要求:1.禁止使用任何课本以外的教材。2.解释我的问题,我问大家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是用心与文章交流,去对话。尤其是第一遍阅读课文这种感受是最真实最强烈的。我就要这真实而又强烈的情感体验。果然之后的回答好了许多。我想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而不是找答案去应付问题。他们有的说感受到了初春的明媚,感受到了生机,家庭的和睦,中年人的责任。很好,我没有就此打住,因为我不想干扰他们去感受文章。我紧接着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带着你的感受,阅读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尽力感染我们。”我组织同学比较。第一位同学读完,第二位同学可以另起一处或者挑战上一位同学,说说自己读的感受,谈谈阅读的技巧。没几轮下来我都被挑战了。我们愉快的阅读,感受到心离文章很近。古人诚不欺我,读到极致其意自现。
这样一篇文章,优点便是“真”和“美”,读出感情就是求真,在充分的阅读中获得了真实的感性体验,我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这篇文美在哪里?”这个问题算是指导提升,我将我的思想又一次告诉学生,我要告诉学生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要的是真实不是答案,是个性解读不是制式回答,是感性的领悟不是理智的分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得很活跃,从景到情到文章字句再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亲选文本,不唯教材
朱熹有句话常被用来说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活语文应该紧密联系生活,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除了来源生活,我们还有很多的文本可以补充到语文教学中来。不唯教材,丰富了师生学习的内容,灵活机变的处理更贴近师生共同学习的实际。我想语文教学应该给现下的自我、生活、社会把脉。老师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工业生产线上的产品或者下一个生产者,多汲取一些活水,语文和教学语文的人也就活了。
让学生亲自去读去感知去拓展比什么都重要。最后再次反思自己的行为,阅读教学需要我们老师自己亲历阅读,真实感受,灵活运用。再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念的指导。“归本求真”应该是我们师生都需要的,否则只怕多做无益。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