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追问”的艺术
2013-04-29陆云霞
陆云霞
课堂追问是教学中的艺术,不仅是教师掌控课堂能力的体现,还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课堂追问进行探究,结合三个课堂追问的实例,探索小学数学课堂中追问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来化解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
一、追问原因
“追问”,也就是刨根究底地问,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对话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追问,可以引导继续思考,理清思路,将所谓的灵感解答转变成清晰的理性推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知识,并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在学生正确回答了问题之后,适当追问学生解答题目的详细过程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追问是要根据问题的属性来追问的,如果一个教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追问“为什么1+1=2呢” “为什么1+2 =3呢”此类的问题,尽管数学家认为1+1未必=2,有可能<2,也有可能>2,但是这种问题的追问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在追问中要避免此类毫无意义的追问,因为这种追问学生不但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且还会认为教师的追问纯属莫名其妙,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严重影响学习。
但是对有些原因的追问,就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当数学教师出了一道关于计算路程长度的题目时,有学生举手回答了路程是56km,此时,教师完全有必要追问,这个路程长度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学生会回答“题目中已知汽车的行驶时速是70km/h,车主一直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又知道车主出发时是上午10点整,到达时是上午10:48,假设路程为L,那么车主行驶时间是48÷60=0.8h,而同向路程=速度×时间,因此路程L=70km/h×0.8H=56km”。教师通过这一问题的追问,不仅检查了该学生的解题脉络,还让全班同学知道解题中思路清晰的关键性意义。而正是由于教师的追问,还会启发其他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思考,从“路程=速度×时间”开始,速度已知,只需要找出时间是多少,也就得出了路程是多少。
二、追问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让学生回答结果来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勇敢发言。比如,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上讲台前在黑板上演算同一道题目的结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认识与强化记忆。
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拓展性学习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道题目是,“有两个同心圆,已知从圆心出发,沿直线行走,到大圆边界的长度是8米,到小圆边界的长度是6米,那么这个大圆比这个小圆大多少?”教师针对此题目,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中选出3名学生上黑板上演算题目,得出最终的结论。三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出了演算过程及结果,有两个学生都是先算出大圆的面积,再算出小圆的面积,最后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最后得出大圆比小圆大12.56㎡;而另一个学生则是用(8-6)2×3.14=12.56㎡,减少了计算过程,成为第一个算出结果的学生。之后,教师针对同学的计算结果指出,三个同学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但是指出有一个学生解题最快,并解释了之所以可以那么解题,是因为题目中所求环形是由两个同心圆组成的,才可以采取这种简便的方法计算面积。教师通过对问题结论的追问,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还指出了环形面积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三、追问到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连续的追问,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半知不解还是彻底了解。教师提问时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式,通常来说会激起学生决战到底的决心,继而努力思考。
例如:老师问“能被2整除的数具备哪些特征”,学生会回答:“这些数字的个位上都是0、2、4、6、8”。老师又继续问“能被5整除的数又具备哪些特征呢”,学生继续回答:“这些数的个位要么是0要么是5”。老师再追问“可以被3整除的数又具备哪些特征”,学生继续回答:“这些数的个位要么是3,要么是6,要么是9”。然后就会有学生举手纠错,指出:“回答错了,3的倍数里并没有19、29、39等,但是却有27。”
正是通过这种追问的方式,学生以为找到了回答问题的规律,但是很容易就掉进问题的陷阱里。学习数学就是要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数学问题中需要考虑特殊情况,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到正解。而老师的这种连续追问,将学生问到目瞪口呆,会激起学生对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愤慨,而每一个小孩子多少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在师长及同学眼中是出色的,因此,在教师的激将法下锐意思考。
追问,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