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歌优势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2013-04-29周惠
周惠
一、在“挖掘”上求深入,准确把握民歌中民族团结的因素
要想发挥民歌优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应先吃透民歌,准确把握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并且紧扣这些因素来教学,才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以下两点。
1.正确锁定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教材中的民歌虽以汉民歌居多,但反映其他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也不少。这些民歌,有许多是反映中国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也有反映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例如:冼星海作曲的《二月里来》这首民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苦干、支援抗战的伟大胜利;《北京有个金太阳》这首藏族民歌,反映了藏族人民心向共产党、忠心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走向胜利的前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锁定教育重点,指导学生正确领会歌词意义,深刻感悟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各族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理应精诚团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走向民族振兴。
2.紧密结合时事用好民歌中民族团结教育因素
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歌多是反映历史题材的,在过去特定的背景下,表现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今天,许多民歌表达的思想在新时期出现的事件中,仍然具有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活力。因此紧密结合时事,用好民歌中民族团结的教育因素,也能让民歌在新时期中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强大力量。
比如,在不断升温的钓鱼岛事件中,在海峡两岸同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蓄意挑衅,不怕牺牲,共同保岛的情形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高山族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让学生明白这首歌反映了高山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明白钓鱼岛和台湾岛一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领土完整不容践踏。使学生深刻明白只有维护民族团结才能维护领土完整,才能实现民族和平统一的道理。
二、在“渗透”上求突破,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民歌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育学研究表明,课堂既是传授知识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民歌教学中,为了提高民族团结这一思想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应该注重在渗透上下功夫,让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和途径。
1.情感铺垫,引入民族团结教育之境
学习民歌之前,我们常常会结合民歌内容收集一些相关图片、视频、故事呈现给学生,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铺垫,再引入学习内容,往往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2.点拨开化,明白民族团结之理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如果空口说教,泛泛而谈,效果定会甚微,而且讲得过多过滥,还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有些学生,缺乏民族团结意识,认为中华民族中汉族是老大,只要汉族人团结一致就大局已定,社会主义建设也只是汉族人的事,与少数民族不沾边,这个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所以在教唱民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思想上关于民族团结意识存在疑虑和梗阻处,用说理来加以点拨开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化民族团结意识。
3.说唱迁移,感受民族团结之美
有些民歌虽然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并不十分明显,但都流露出对祖国各地美丽的山川、河流,对少数民族美丽动人的风俗民情的赞美之情。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乌苏里船歌》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这些歌曲里面也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意义。在传授这些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说一说这些民歌展现少数民族的地域美景,说一说少数名族兄弟的美好生活。让孩子在说中产生爱少数民族的感情。然后再让孩子们来唱这些民歌,在唱中迁移入心,深切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美好与幸福。
三、在“结合”上求深入,围绕民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思想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光靠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从课堂向生活延伸。在发挥中小学教材中民歌优势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也应从课堂走向生活。
1.结合歌咏比赛,让唱民歌讲团结教育在波澜壮阔中深入人心
针对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行的歌咏比赛,我们规定每个班级必选一首民歌。在比赛期间整个校园民歌回荡。可见,活动的力量是巨大的,紧密结合活动,可以使唱民歌讲民族团结教育在波澜壮阔中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里,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2.结合课间生活,让唱民歌讲团结教育在生活细节中深入灵魂
在学习之余,孩子的课间娱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发挥民歌优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还可以和孩子们的课间娱乐结合起来。教师尝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民歌节奏编排乐曲游戏。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边唱《浏阳河》边玩花样跳绳,在这种新方式下,孩子们玩得就更高兴了。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