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2013-04-29崔献忠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情感探究

崔献忠

“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目前学生单一、被动的陈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大障碍。如果学生不能够主动地学和富有个性地学,不能够采用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具有个性特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很不现实的。

其次,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不少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以及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都亟待改进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以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固有影响,对新课程理念运用不到位,部分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此,要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1.从改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被动化倾向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力求让教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其实,在自主学习中主体是学生,教师对于指导问题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学习的情境,建立学习的氛围,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发挥最直接的参与或引导。

2.以转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雷同化倾向为抓手,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学习的雷同化主要表现在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未能在总体上呈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作为最具实践价值的三种学习方式,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而设计。不论是学生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小范围的组内合作探究,还是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人人谈看法、说问题,个个讲理由、做评议,提出更多的设想和假设,都要给予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特别要注意参与意识较低的学生,适当提高他们的学习权利意识,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内容。

如果教师的教是一种手段,努力使学生学会知识就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和成果。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启示我们,要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学习知识的独特方式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方式个性飞扬,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学生只有带着生活实例、情感体验和观点,对教学问题充满信心,有的放矢地去对照、印证,从而做出合理的、全面系统的理性探究结果,老师和学生才能从宏观上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强化知识体系,明确知识内在联系,拓展迁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取得学生学习知识综合效应,通过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去体验和感知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教学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的价值所在。这样,不仅能丰富自己的学识,还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还能使自己的价值情感与道德情感等得到升华。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这种方式、方法的转变,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过程及情感体验,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情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