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为高中历史课堂撑起了一片绿荫
2013-04-29刘秀年
刘秀年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对历史场景的创设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从历史事件本身去思考和归纳发展的规律,从而达成以古鉴今、明事晓理的终极教学目标。中学生对感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进行教育时如果我们用的总是贫乏的语言,尤其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容易牵强附会,学生对此容易反感,而多媒体可以运用自身的优势来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深刻感受历史事件,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让他们在润物无声中更加轻松地去了解历史。我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点时,是通过用多媒体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展示出来,如《〈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向井敏少尉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杀人竞赛》的图片、《1937 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活埋中国军民》《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割下的中国人的头颅》等能让学生的心为之一振的图片。之后又将这些图片与现在的如“2002 年7 月8 日的日本右翼分子趁机抬头,禁止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新闻相对比,这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无形中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远比教师生硬空洞的语言,长篇累牍地教育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会得更为深刻。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重点难点的化解
一堂历史课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得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被巧妙地化解。在历史教学中,用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产生多元效应,并用视觉、听觉引导学生自觉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冷战”政策的概念及表现是“美国的霸权政策”中的重点之一,这个概念是连成人都会感觉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的理解,我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将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两组录像演示了出来,引导他们思考:古代和现代在武器方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生不断在交流这一难题,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渐渐地将两者区别的关键点找了出来,从而对冷战的含义有了真正的认识。至于冷战的表现,我采取了总分总的教学方法,出示幻灯片《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声情并茂地讲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从而使重难点得以有效分解。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远比其他学科多,中学历史教材中列举的也仅仅都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小部分,课本中对于有一些历史事件甚至只用了几句话或几个字稍稍带过,而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此时,多媒体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弥补课本的不足,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声像结合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减少了自己板书和讲授的时间,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悟、自问、自查。我在教学“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节中“七七”事变这一知识点时,通过多媒体引用了大量课外的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加深了学生认识“七七”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这样设计,教学容量增加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提高了。再如,我教学“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只对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30多万提了一下,又利用多媒体增加了几张反映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和东史朗日记的摘录,更能将学生仇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情感激发出来。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众所周知,学习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的,学生对新知的构建是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会主动加工所接受到的信息,派生新的意义和获得新的技能。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平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在上课的时候适时地带领学生回顾旧知,或者为后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铺垫,中学生的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应该是具备的,而当新旧知识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可以用教学课件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如,学习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时,我发现其中的四课内容的关系是前后递进的,而学生并不熟悉“世界市场”这个概念,及时将四节课全部上完之后,学生脑海里的印象可能也不会很深,于是,我利用课件将这四课的知识加以整理,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包含了它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影响。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教会了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