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o—lok在后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3-04-29刘彦军胡和平张小艳毛长青李纪华
刘彦军 胡和平 张小艳 毛长青 李纪华
[摘要] 目的 探讨Hem-o-lok在后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2例肾盂旁囊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 = 12) 常规行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治疗组(n = 10) 行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并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 结果 2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肾蒂、肾盂及肾实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 结论 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肾盂旁囊肿;Hem-o-lok;后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 R69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113-02
肾盂旁囊肿是发生在邻近肾盂或肾蒂的囊肿,与肾蒂血管、肾盂、输尿管关系密切,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常常不能完整切除囊肿壁,术后囊肿复发率较高,在治疗上较为棘手。2007年9月~2011年10月我们采用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并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治疗肾盂旁囊肿,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2011年10月22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56.6岁。囊肿位于左侧13例,右侧9例;囊肿直径4.3~9.6cm,平均7.4 cm。临床表现腰胀、腰痛16例,血尿2例,4例体检发现,其中伴发高血压3例,泌尿系感染4例。本组病例行肾功能检查,血BUN及Cr均无正常。入院后均行CT平扫+增强、三维CT肾血管重建及静脉肾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囊肿与肾蒂血管和集合系统关系,同时证实囊肿与肾脏集合系统不相通,确诊为肾盂旁囊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 = 12)行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治疗组(n = 10)常规行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同时,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囊肿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健侧卧位,腰部抬高。根据文献[1]方法建立后腹腔操作间隙、放置套管及清除腹膜外脂肪。于腰大肌旁處纵形切开肾外筋膜,钝性和锐性分离相结合充分显露肾蒂血管、肾盂和输尿管上段。分离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肾蒂血管及集合系统,术中最好使用超声刀,必要时应用双极钳止血,以避免术野出血影响手术操作。根据术前影像学囊肿定位,在肾盂周围看到的淡蓝色囊性结构即为肾盂旁囊肿,轻提囊肿肾门外露部分,尽可能多地钝性分离囊肿周围组织,充分暴露囊肿。将囊肿壁尽量自肾窦内向外牵拉,应用超声刀最大程度地切除肾窦外的囊肿壁或在囊壁边缘距离肾实质约0.5 cm处环形切除囊肿壁,囊壁残端双极钳止血。检查无出血及漏尿后,引流管经穿刺套管放入囊肿底部或肾门处,标本送病理。治疗组行常规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同时,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2枚。
1.3 手术效果评定
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行CT平扫囊肿复查。手术效果评价标准:CT平扫囊肿完全消失为手术成功,囊肿减小<50%为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术中无肾蒂、肾盂及肾实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报告:单纯性囊肿19例,淋巴管性囊肿 3例。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肾盂旁囊肿来源于肾窦旁的肾实质,自肾窦内向肾实质内及肾盂旁生长,其发病率占肾囊肿的1%~3%,多为单侧单发,但也有双侧发生,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2]。肾盂旁囊肿为良性病变,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多于中年以后出现临床症状,主要系囊肿压迫肾蒂血管、肾盂和输尿管肾盂连接部从而引起血尿、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积水及泌尿系感染等症状。本组10例患者,出现腰胀、腰痛6例,血尿1例,其中伴发高血压2例,泌尿系感染2例。
肾盂旁囊肿诊断主要依赖超声、CT及静脉肾盂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目前CT检查对本病诊断的作用最肯定[3]。CT平扫+增强能准确显示囊肿位置、囊壁突出程度及厚度,而且可以了解囊肿与肾脏集合系统是否相通。CT三维肾血管重建,可以进一步了解囊肿空间结构及表面有无变异血管通过,术前可以充分评估囊肿与肾蒂血管和集合系统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指导术中操作提供客观依据[4]。
对肾盂旁囊肿直径<4 cm及无临床症状者,可定期随访。囊肿直径>4 cm或出现压迫症状及并发症者主张尽早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有两种:超声或CT引导经皮囊肿穿刺硬化治疗、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经皮穿刺硬化疗法,易复发、穿刺失败几率大,而且因肾门结构复杂,易引起并发症,故不推荐行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肾盂旁囊肿。目前腹腔镜手术为肾盂旁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肾盂旁囊肿位置较深,且与肾蒂血管关系紧密,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术常不能完整切除囊肿壁,仍有一定的术后复发率。邵世修等[5]采用肾窦内填塞脂肪和明胶海绵纱布等方法预防术后复发,术后3个月、1年,复发率分别为23.1%(6/28)和30.8%(8/28)。张楠等[6]采用肾周带蒂脂肪填塞囊腔联合囊肿腔内放置引流管,术后适时负压吸引等方法来预防术后复发,1年复发率为2.4%(1/41)。华庆生等[7]采用去顶后的囊壁缝合到周围组织上联合肾周带蒂脂肪填塞囊腔等方法来预防术后复发,无一例复发。对腹腔镜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有待进一步探索更好的方法来降低术后复发率。
Hem-o-lok夹是一种不可吸收的多聚合物,无组织排异反应,具有安全扣锁和合页结构,夹内层还有防滑齿,结扎牢固不易滑脱,且对组织无切割作用[8]。术后X线、CT和MRI 检查无伪影。采用在去顶后的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可预防囊壁残端渗血,同时使去顶处囊壁残端无法闭合,达到预防术后复发目的。治疗组10例患者随访1年无复发,临床效果满意。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损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中囊壁残端钳夹Hem-o-lok安全有效,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祥福,蔡育彬,高新,等. 经腹膜后途径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26(12):832-834.
[2] Amis ES Jr,Cronan JJ. The renal sinus:an imaging review and proposed nomenclature for sinus cysts[J]. J Urol,1988,139(6):1151-1159.
[3] 王學科,张军晖,邢念增. 后腹腔镜治疗肾盂旁囊肿[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2009,3(4):20-22.
[4] Camargo AH,Cooperberg MR,Ershoff BD,et al. 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peripelvic renal cyst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Urology,2005,65(5):882-887.
[5] 邵世修,张淑香,尚东浩,等. 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肾盂旁囊肿和肾外周囊肿效果比较[J]. 山东医药,2007,47(8):10-12.
[6] 张楠,袁建林. 后腹腔镜下肾盂旁囊肿去顶减压术56例体会[J]. 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1):1201-1202.
[7] 华庆生,尹心宝,吴世皓,等. 后腹腔镜囊肿去顶术治疗肾盂旁囊肿[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2):247-248.
[8] 平浩,邢念增,张军晖,等. Hem-o-lok结扎夹在腹腔镜肾切除肾蒂处理中的应用[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5):331-333.
(收稿日期:201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