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2013-04-29田亮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偏东瘦西湖物体

田亮

我应邀参加“甘肃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执教一节数学课,人教版教材,课题自定。我选择了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原因是:第一,“位置与方向”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教版教材分别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的4个单元;我省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分别把它安排在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的5个单元。教师需要整体把握这部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纵横联系,才能较好地进行各个阶段的教学。第二,我校数学课题组已经对“位置与方向”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如“认识东南西北”“数对”等,所以进一步研究此课会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位置与方向”这部分教学内容。我们三度教学实践,或困惑、或欣喜、或发现、或顿悟,共同走过了一段“痛并快乐”的磨课历程。

第一次实践思考:以“东北”切入,突破难点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角度)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难点是认识方向。对于方向的认识,教材提供的例子是“东偏北30°”,配套《教学参考书》上建议:东偏北30°或北偏东60°的说法都对,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但实际上,学生在图上度量角度有难度,很难顾及分辨夹角的大小。于是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东北”方向入手,突出教学“北偏东60°”。

【教学活动简述】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主题图,介绍“定向运动”和“公园越野赛”的比赛规则。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方向

师:红队小朋友从起点出发了!1号点在起点的什么方向?

生:东北方向。

师:只说东北方向,能说清楚1号点的准确方向吗?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师:你是怎样理解“北偏东60°”的?60°是指哪两个方向线的夹角?

师:说“东偏北30°”也可以。我们中国人习惯以东、西为标准,先说东或西,而自然地理学规定从北、南说起,在数学中说“北偏东”,而不说“东偏北”。(动画演示3个方向: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和“北偏东60°”)

2.距离

师:确定1号点的准确位置,还要知道什么?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

1.师:蓝队从起点到2号点,你能说出2号点的准确位置吗?

2.书上各项习题。

四、前后联系,感悟提升

师:在以前几年的学习中,“位置和方向”已经与我们有过多次亲密接触。一年级:我们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位置;三年级:认识了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今天,我们学会用方向、距离更加精确地确定位置。到六年级,我们将学习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来确定位置。

【反思】教学时,我们发现从“东北”切入认识“北偏东60°”,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但是整节课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导演”教师用一问一答使“演员”学生“被探究”,气氛沉闷、压抑。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利用教科书素材创设的竞赛情境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形同虚设;(2)动画演示认识角度,成人看似清晰,但从练习中的许多错误体现出,儿童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不佳。

第二次实践思考:设计矛盾冲突,激发内驱力

面对第一次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决定“用教材教”,设计矛盾冲突,目标指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要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运用数学工具(量角器),灵活掌握度量角度的技巧。

【教学活动简述】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创境(出示扬州部分风景图片)

师:田老师的家乡——扬州是一个旅游城市,欢迎你们到扬州去玩!

2.方向

师:出门旅游,要有认识方向的本领,你们认识哪些方向?

师:最有名的公园是瘦西湖!瘦西湖在学校的东北方向。谁能上台指一指?(两名学生到图上指)

师(故作不满意):你们指得都不准!

生(困惑):为什么?瘦西湖究竟在哪儿呢?

师:“东北方向”只能让我们知道瘦西湖在这片区域,在这个“面”上。能不能知道它的准确地点?怪田老师提供的信息不全面!瘦西湖在学校的北偏东60°方向上。

师:北偏东,就是从正北慢慢偏向正东。(老师用手势示范)

师:60°就是从正北向正东偏60°。(老师示范用量角器量)

3.距离

师:现在,你们应该知道扬州在哪了吧?谁再上来指一指?怎么还指不准?

生:不知道距离!

师(小结):只知道方向(角度),只能确定瘦西湖在这条线上。知道距离,才能知道在哪个点上!由“面”到“线”再到“点”,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的一种方法。

二、练习巩固,深入内化

(看图)你能说出扬州其他几个景点——观音山、会展中心、何园的准确位置吗?

三、前后联系,感悟提升(同第一次)

【反思】第二次教学,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旅游”情境,美丽的风景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根据“瘦西湖在学校的东北方向”这一信息,在图上指出瘦西湖的准确位置,教师故作“不满意”的评价:“你们指得都不准!”引发学生的困惑和不服,内心迸发出一股强烈的需要学习的力量和欲望。角度的教学将电脑动画形式改为用量角器在黑板上操作,边量边指出度量的注意点,简单、直观、明了,操作性强,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第二环节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被动练习,无法有效巩固。怎样从整体上把握练习过程,设计多样、多层习题,调动学生练习的热情,引领学生的思维呢?怎样设计出“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将众多信息、知识和细节串成“片”、形成“块”,使课堂趣味不缺思维、简约不失深度?带着新的追求我们又进行了下面的实践。

第三次实践思考:从学生需要出发,发展思维

【教学活动简述】

一、为什么确定位置

1.怎么找不准瘦西湖的位置?——引出方向(角度)

2.怎么还是找不准瘦西湖的位置?——引出距离

小结:从观测点、角度和距离这三个方面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能方便我们的生活。

(具体师生交流互动同第一次)

二、怎样确定位置

1.观音山的位置

(1)猜一猜:观音山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猜一猜,多少度?

(2)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

(3)看一看:距离多少?

2.中国地图中城市的位置

(1)填一填:扬州在兰州的什么方向,距离怎样看?

(2)画一画:昆明在兰州的南偏东10°方向上,距离(图上直线)1200千米。你能先指一指昆明的大概位置,再画一画吗?(学生尝试动手画图)

3.“凤凰岛”探险

(1)第一探险点:白云洞

白云洞在起点的( )偏( )( )方向上,距离( )米。

(2)第二探险点:狮子峰

师(课件出示3个位置):狮子峰在起点的南偏西30°方向上,距离300米。1号点、2号点、3号点,哪个是狮子峰?1号点、2号点为什么不是?

(3)第三探险点:火焰山

师:火焰山在狮子峰的南偏西30°方向上,距离100米。看!火焰山在这里!

(老师故意标出一个错误位置:起点的南偏西30°方向上,距离100米。)

师:为什么不对?审题很重要,观测点是狮子峰,而不是起点。

三、还能怎样确定位置

我们从以前的“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到今天学习的用方向、距离来确定位置,方法更为精确。那么,还有其他确定位置的方法吗?这些方法会更加精确、更为简洁吗?老师期待着和大家一起去探索!

【反思】第三次设计,建立了由“为什么确定位置”“怎样确定位置”“还能怎样确定位置”三句核心语串联而成的“板块式”教学结构。第一板块从“怎么找不准瘦西湖的位置”的疑问出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确定位置的必要性。第二板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熟悉的地点:扬州(教师所在地)和兰州(学生所在地)作为练习素材,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自然、灵动。由于例2的内容“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和例1存在思维内在的顺逆向关系,所以尝试把例2整合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苏教版教材是将这两个内容整合在一节课中的),让学生在地图上画出昆明的位置,学生完成得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也避免了课堂练习的单一性。数学游戏能变抽象知识为直观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板块我们设计了“凤凰岛探险”游戏,用“白云洞”“狮子峰”和“火焰山”三个探险点让学生填一填、选一选、画一画,练习形式多样,思维得到高挑战,整个活动过程简约、深刻。

对比前后三次教学,都抓住了数学概念的本质——确定位置的基本要素:观测点、方向、距离。但是两次教学的改进,逐步解决的问题是:(1)设计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量角器,指导学生掌握度量角度的技巧。(2)从孩子的内在需要出发,进行简洁大气的“板块式”设计,将“在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和“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两个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有效促进了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

有关教材编写的两点想法:

1.关于方向(角度)的叙述方式。教材例题1中指出“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做一做”中出现“北偏东方向”,意在让学生知道“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笔者认为: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角度的度量已有困难,对方向的前后顺序也易混淆。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不宜同时教学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建立坡度、减少难度,等学生能熟悉运用一种方法以后,再向学生介绍第二种叙述方式。

2.关于此内容在小学阶段编排的顺序。本文开头已经提及:“位置与方向”内容人教版教材分别把它编排在四个年级中,其中四年级是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六年级教学“数对”。对于小学生而言,接受和理解“数对”要容易一些,所以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是先教学“数对”,后教学“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样安排也许更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维水平。

猜你喜欢

偏东瘦西湖物体
原路返回
夜游瘦西湖
My Friend
瘦西湖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Parks In Yangzhou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