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引领 高效的课堂
2013-04-29包柳鸣
包柳鸣
“学导”课堂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优质课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学导课堂的核心理念。在“学导”课堂上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继而学会“顺应学情,铺路搭桥”,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真正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灵感的激发者,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智慧的开启者。
特级教师钱金铎对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学导”课堂的典范。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空,教师在学生高效的研究活动中及时地启发引导、点拨引领、释疑解惑。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教师导得自然、导得恰当、导得有效,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激活。下面截取几个精彩片段和大家一起品味和欣赏。
片段一
在学生归纳出四边形的共同特征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这六个图形都是四边形吗?(引导学生回忆部分图形的名称,如长方形、正方形等,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师:如果把六个图形分成两大类,怎么分?(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动手摆一摆后反馈)
生:①和②分为一组,③、④、⑤、⑥分为另一组。
师:他这样分有没有道理?谁来说说理由。
生1:①和②的边是直的。
生2:①和②号图形是很常见的。
生3:①和②号是竖竖的(指长方形的宽)。
师:老师从三位同学的发言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是从边的角度去考虑的,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考虑呢?
生(齐声回答):从角去考虑。
生1:①和②号都是直角,其他没有直角。
师:你说得真好!
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学生呈现了不同的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
……
师:钱老师也来试一次,我把①和⑤分为一组,②、③、④、⑥分为另一组,有没有道理,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
【赏析】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分类的过程中,钱老师让学生充分表达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结果怎样?并引导学生从边和角去观察四边形,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在学习中,学生会因其年龄、经验的局限表现出思维的狭窄性,教师就要在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关键处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进行有的放矢的“导”,指点迷津。当学生把①和②分为一组,其他为一组,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时,由于三位发言的学生都是从边的角度思考,理由不合理。这时钱老师不再任由学生一味地说下去,而是适时引导:“大家都是从边的角度考虑的,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考虑?”就这么不经意的一句话,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纷纷举手发言:“还可以从角的角度考虑。”轻易地解决了问题。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呈现了不同的分法,现场气氛活跃,学生热情参与。最后,由于教师也把自己当成课堂学习者中的一员,非常自然地说道:“老师也试了一次,这样分有没有道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讨论,使他们的思维跳出了原来的框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无痕、水到渠成,这是大师对四边形教学的精彩演绎。
片段二
在概念巩固阶段,课件出示:认真数一数,下面一共有( )个四边形。
(学生先自己数,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有多个答案:7个、8个、9个、10个……板书学生可能的答案。)
师:谁来说说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生1:①号是四边形。
生2:②和④、①②③④⑤是四边形。
生3:④和⑤是四边形。
……
师:先暂停一下,老师要写一个字,(在黑板上写了个“乱”字)你们数得很乱,要想不乱该怎么办?同桌商量办法。
生:有规律地数。
师:还欠具体,怎么有规律地数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生1:①②、①③、①④、①⑤这样有规律地数。
生2:按照1个图形组成的四边形、2个图形组成的四边形、3个图形组成的四边形这样有规律地找。
师:你们听得懂吗?由一个图形组成的四边形有几个?
生:有2个,①号和④号。
师:老师给他取个名字:“单一”,单一的有2个。(板书)
师:由两个图形组成的四边形,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好不好?叫“合二”(板书),两个合在一起的有几个?
……
【赏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主体进行,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的很多问题,钱老师都是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研究、表达,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结果,包括不合理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引导。出示问题:“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四边形?”钱老师不是马上抛出问题:“你怎么数,怎么思考?”而是让学生先数,得到了非常多的答案,反馈时学生也是“乱”答。这时,老师果断命令:“先暂停一下,老师要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其实,这时很多学生都已经感受到了这样数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就选择了这个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引导:“要想不乱怎么办?”以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然想到有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
片段三
最后的拓展延伸阶段,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在长方形里画一条线段,能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同桌讨论,越多越好。
生1:可能是长方形和长方形。
生2:有可能是两个三角形。
生3:两个梯形。
生4:三角形和梯形。
……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来验证刚才同学的回答哪一种是可能的。)
师:如果把这条线段(对角线)沿着长方形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将长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
生1:两个正方形。
生2:两个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线段转动过程):回答得不错,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分成两个梯形。
师: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分法?(无数种)
……
【赏析】
数学教学如果过分依赖动手操作,反而会妨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不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钱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先猜想、再交流、最后演示的教学策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想象”的过程,将“观察”和“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水平。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教师提问:“在长方形里画一条线段,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哪两部分?”他并不是马上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而是引导学生同桌讨论,互相说说,越多越好,当学生反馈后再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对学生刚才的想象活动进行内化。但教师并不满足让学生的思维停止在这个层面,而是继续追问:“如果把这条线段沿着长方形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将长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你想想有几种画法呢?”在不停地追问和探寻中,学生用充满童真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闪耀着灵动的思维,深入地对四边形的概念进行了再认识,学生的思考也从“静态想象”上升到“动态想象”,真正发展了空间观念,促进了数学思维的提高。
钱老师曾经说过:“学导课堂中的‘学应该是学得主动、学得有效、学会思考、学有乐趣,学导课堂中的‘导应该是导得有序、导得有效、导有方向、循循诱导。教法要根据学法的要求,要引导学法的提升,逐步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这次《四边形》的教学,是钱老师对这番话最好的诠释:在课堂上,钱老师对学情把握充分,内容设计独特,善于启发引导、适时调控,教师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在富有激励性的数学语言、自然默契的师生对话中,一次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和“有效指导”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