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2013-04-29张巧玲
张巧玲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快乐教学,给学生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怎样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呢?
关键词:小学;课堂;情境
一、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大大增强。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一组数,说这组数,我不通过计算,就能判断出哪个数能被2整除,哪个数能被5整除。教师来判断,学生动笔验算。然后让学生说出10个数,教师判断,学生验算,最后教师设下悬念:我不动笔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你们想不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判断的?教师的提问把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了“为什么”,“根据什么”产生寻根问底的探求意向,这就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需要,这就是求知欲。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15、24、48、147、360、231、1572……让学生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问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四、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如何把学和玩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也是教师要时时考虑的。学生爱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设计如下的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分别记下来,利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再引导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摆中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连乘和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形成高昂的学习情境,不断产生探求意向。
(作者单位 福建省闽清县杉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