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幼儿的学习探究能力
2013-04-29褚婵珏
褚婵珏
摘 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加强自身课程设计力和执行力来培养小班幼儿的学习探究能力。
关键词:幼儿;探究;主题课程;教师探索型;领导力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动手尝试的意愿,看到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引言
(一)小班幼儿特点
小班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总是有疑问、有猜想,有许多的“不明白”和“为什么”;对任何东西都会有着要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的“淘气劲儿”。但他们又易受同伴影响,有明显的从众心理,满足于找到现成的问题答案,不喜欢深入探索;对有难度的问题表现出信心不足、退缩行为等现象;观察事物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概念界定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指以园长为核心的课程团队为提升幼儿园课程品质,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解、规划、执行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提升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力、执行力等。
探索型主题课程是指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的现象与事物,并自由地表达与表现,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课程。
学习探究能力是指幼儿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通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表达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与现象的看法,并借助使用各种材料、工具等,认识和表述它们的作用及其与生活的关系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早就存在,并不神秘。中国农耕时代的私塾教师就有很强的课程领导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体现出很强的原始课程领导力。所以我们不必对课程领导力敬而远之。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亟待回归和唤醒。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较强烈,他们喜欢利用感官知觉来探索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教师要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体验学习乐趣,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论文基于解决小班幼儿的客观问题,提出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性。从探索型主题课程这个平台出发,研究小班幼儿在学习探究能力方面的发展现状,支持幼儿学习探究能力发展的内容,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三、提升教师在探索型主题课程中的领导力
(一)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提升教师创造性课程设计力
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1.材料丰富多样,具有可选择性和多种组合的可能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当幼儿对各种动物表现出关注时,我先对问题和信息做出判断,筛选出他们能接受和必须掌握的经验。如,在《可爱的小动物》课程中,为了帮助幼儿认识一些动物,了解它们的明显特征,采用“拼图游戏”的活动形式。请幼儿根据图中的“耳朵”“尾巴”和“身体”,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等,巩固幼儿对动物特征的了解。
2.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体验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材料。如,在《我爱我家》课程的“找袜子”活动中,将材料分成不同的操作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幼儿。首先,提供的袜子颜色差异应大些、长短相同;其次,提供的袜子应长短不一、颜色不同,数量稍多些;再次,提供的袜子可以种类不同,数量再增加些。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玩具,也会让幼儿爱不释手。如,通过《有趣的声音》课程,幼儿发觉声音不但能感知,还可以去创造:做个风铃丁丁当当,折个纸大炮甩出的啪啪响声,即使是豆子盒、沙子罐也能创造出声音。引导幼儿从多方面了解声音的各种特性,在想想、做做、听听的过程中,感知声音的有无,辨别声音的差异,确定声音的方位,从而表达对声音的喜好。比如,敲击各种物品或乐器,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做小电话,用长线将两个酸奶杯穿在一起玩传话游戏;跳舞的小人,将小纸人撕下放在鼓上,敲击鼓面让小纸人跳舞等。
3.易构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易于使幼儿发现事物的特点及其关系
幼儿需要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它们的特性,了解材料的性质及其简单的相互关系。幼儿只有在了解材料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它们的适宜作用。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一些自然物,特别是天然的物品作为探究的材料。如,以《好玩的水》为课程,幼儿对“水”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水”对幼儿来说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可以带来最简单的快乐,能有效激发他们观察、探索的兴趣,再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零碎经验。
(二)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提升教师顺应性课程执行力
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教师应看到幼儿乐于探究的良好动机和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有益经验。
1.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
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认识事物,在探索过程中的“破坏”行为正是幼儿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幼儿喜欢摆弄玩具,发现玩具能发出声音,但对玩具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却有着许多疑问。通过幼儿自己特有的方法了解到如何让玩具发出声音,即使出错教师都应鼓励其行为。
2.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如果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做出的回答和解释就会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要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和支持他们的想法,灵活地调整好教育目标,为幼儿创设探究的条件与机会。
3.让幼儿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和成功的体验
探索过程最能反映出幼儿之间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的操作方式和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给予每一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一个幼儿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提升教师主导性课程执行力
1.课程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要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如,在《有趣的泡泡》课程中引导幼儿思考:泡泡除了用吹的,还可以怎么玩?或利用不同的工具玩泡泡,泡泡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尝试,幼儿总结了他们的发现:使用的吸管粗细不一样,吹出来的泡泡也会不一样。另外还开展了找泡泡:边吹边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捉泡泡:用吹管接住落下的泡泡;做泡泡:将肥皂、洗涤剂溶于水中,制作泡泡水;拉泡泡:用铁丝拧成多种形状拉泡泡等活动。
2.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成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
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有问题开始的,小班幼儿喜欢新奇、令人兴奋的想法。比如说有一个“惊喜”或“秘密”,或者问“猜猜这是什么”,就会非常兴奋。他们对“喝的牛奶是从哪里来的?”“洗手液是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十分感兴趣,就能积极行动起来寻求答案。
我始终秉承一种理念: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要不断鼓励幼儿探索他们所生存的世界,注重对幼儿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幼儿兴趣的维持与延伸,注重幼儿自主构建知识。教师根据幼儿情况,有创意地设计课程,并顺应与主导执行课程,使幼儿不仅获得内化的知识经验,而且通过体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 上海市小红花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