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五策略”
2013-04-29吴秋菊
吴秋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有“五个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活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现代版的小高斯,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现在就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动笔算一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果几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能很快算出1+2+3+…+99+100的和,即1+2+3+…+99+100=(1+99)+(2+98)+…+(49+51)+100+50=100×49+100+50=100×50+50=5050”;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即1+2+3+…+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多么合理、简洁的运算啊!这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让学生理解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的概念、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等构成的。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是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根据算理与法则的关系,在计算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会简算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以“计算145×12”为例结合竖式,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与145相乘的结果是290个一,所以2乘145得数末尾的“0”要与个位上的“2”对齐;而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145相乘的结果是145个十,所以1乘145得数末尾的“5”要与十位上的“1”对齐。其次用竖式呈现“145×12”的笔算过程:先算2个145得290,再算10个145得1450,最后把290和1450相加得174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一般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十位去乘,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这样的计算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又使学生以理驭法,掌握了计算方法,从而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灵活计算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才能增长聪明才智,才能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或四则混合运算,都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法则,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需要灵活运用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借助某些数字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特征,才能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和简便。因此,计算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计算25×48”时,指导学生利用“拆、分、凑、合”的方法,运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算定律或性质,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结果出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生1:25×48 生2:25×48 生3:25×48
=25×(40+8) =25×(50-2) =(20+5)×48
=25×40+25×8 =25×50-25×2 =20×48+5×48
=1000+200 =1250-50 =960+240
=1200 =1200 =1200
生4:25×48 生5:25×48 生6:25×48
=25×4×12 =25×8×6 =(25×4)×(48÷4)
=100×12 =200×6 =100×12
=1200 =1200 =1200
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突破习惯的运算方法和规则的束缚,对式题进行恒等变形,谋求新的简便运算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口算,让学生熟练计算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是简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学会简算,提高计算速度,首先要从加强口算训练入手,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一是基本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是常用的数据要熟记。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就有利于进行简算,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让学生有意识地熟记以下这些常用数据:4个25是100,4个75是300,8个125是1000,16个625是10000; 是0.5, 是0.25, 是0.75, 是0.125, 是0.375, 是0.625, 是0.875, 是0.05, 是0.15, 是0.35;1个π是3.14,2个π是6.28,3个π是9.42,4个π是12.56,5个π是15.7……
三是利用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计算速度。如有关“0”的运算:任何数加(或减)0都得原数;0乘(或除以)任何数(除数不为0)都得0。有关“1”的运算:任何数乘(或除以)1都得原数。有关“同数”的运算:同数相加,和为原数的2倍;同数相减,差为0;同数(0除外)相除,商为1;同数相乘,积为原数的平方。
五、培养习惯,让学生正确计算
《数学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难受,而是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不少学生做错题并非不会算,而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一审运算顺序,二审数据特点,看能否简算,怎样简算;再次,要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一道题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还应要求学生认真检查,如看看数字抄错了没有,运算顺序弄错了没有,想想简算方法是否合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编成儿歌让学生熟记:“认真观察是关键,数字符号莫看错,运算顺序要遵循,速算简算找依据,要想算的对又快,全面检查做判断。”这样,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入脑入心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就会自然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和严格的训练。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激发兴趣,讲清算理,教给方法,培养习惯等教学策略,同时加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训练,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责任编辑:赵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