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分析
2013-04-29李香瑞��
李香瑞��
【摘要】 目的 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理、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药物治疗资料,发病时间为1-30日,均为单肢发病,其中周围型为20例,髂股型12例,混合型8例。全部患者经过下肢血管彩超和静脉造影检查核实,患者在质量期间未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并进行抗凝血、抗血栓治疗,治疗时间为10-14日。结果 4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下肢浮肿完全消退,14日后进行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基本畅通。20例患者下肢出现轻微肿胀,超声检查存在髂股静脉短段堵塞,并进行药物治疗和弹力袜保护治疗,治疗时间为6-12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2-18个月的随机访问,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失,并无并发症的出现。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86-02
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DVT,主要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固,阻塞下肢静脉血管,导致患者下肢肢体疼痛、肿胀。临床上上比较常见的深静脉血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即LDVT。下肢深静脉血栓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对导致血栓后综合征,使得患者长期处于病痛之中,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
本文主要收集2008年——2013年期间,药物治疗的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的治疗方法和疗效。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为25例,女性为15例;年龄在27-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2岁。40例患者中,单肢发病时间为1-3日不等,均进行下肢血管彩超、顺行性静脉造影检查。周围型为20例,髂股型12例,混合型8例,分别为左下肢20例,右下肢12例,混合型8例,为左下肢5例和右下肢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抗凝血治疗 每日采用45mL生理盐水与125mg的肝素钠注射液进行配比,通过患肢足背浅静脉注入患处进行抗凝血治疗,并进行为期4-5日的持续治疗。患者在次日口服2.5mg的华法林,用量为每日1次,第一次口服5mg。
1.2.2 溶栓治疗 每日采用100mL生理盐水与注射用尿激酶20万,通过患肢足背浅静脉迅速注入患处进行溶栓治疗,每日进行2次注射。医护人员对患者膝关节进行压迫,使得药物可以顺利进入深静脉,治疗时间为10-15日。
1.2.3 一般治疗 患者通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潘生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每日各服用25mg,每日3次;医护人员通过静脉注射七叶皂苷钠来提高患者静脉扩张力,防止血管出现渗出,改善下肢静脉循环,缓解患者下肢水肿;医护人员通过低分子右旋糖酐来改善患者下肢微循环,缓解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医护人员针对部分患者出现感染,可以采用口服抗生素治疗。
1.2.4 后续治疗 患者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潘生丁25mg,每日3次。上述药物服用时间为6-12个月,并进行弹力袜保护治疗,防止出现下肢浅静脉压迫和深静脉回流现象。
2 结 果
4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内,下肢水肿完全消失。在14日后的超声复查,下肢血管全程畅通。10例患者出现轻度肿胀,周径大于健侧下肢,但大于程度小于3cm,经超声检查为下肢存在髂股静脉短段堵塞。[2]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口服华法林、阿司匹林肠溶片、潘生丁的后续治疗,并采用弹力袜进行保护治疗,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失。40例患者治疗后,均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
3 讨 论
依据患者出现的单侧肢体肿胀、静脉走形部位压痛、活动不便、腓肠肌压痛等现象,医护人员可以判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超是诊断主要手段,可以辅助静脉血管造影。静脉血管造影可能加重血栓的形成,所以一般不建议进行检查,除非患者需要进行血管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血、溶血栓、抗血小板聚集。医护人员通过患者下肢静脉注入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采用球囊导管进行血栓取出。本文对40例患者进行抗凝血、溶血栓等药物治疗,治疗后患者下肢肿胀消失,并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患病时间短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不明显,药物治疗以后需要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肠溶片。
潘生丁等口服药进行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左右,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复发率。患病时间长,药物治疗不明显的患者,需要进行华法林、阿司匹林肠溶片、潘生丁等口服药物治疗,并采用弹力袜保护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法,治疗时间为6-12个月。医护人员采用肝素钠进行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APTT监测,并以每日2-3次的频率进行复查,以此保证抗凝血的治疗效果。一旦患者APTT超过80s,需要立刻停药,防止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时,医护人员可以注入硫酸鱼精蛋白,以每100U肝素与鱼精蛋白0.5mg的配比进行静脉输入。医护人员采用华法林治疗时,需要将患者的PT控制在25s以内。一旦患者出现PT超过25s,需要立即停药,并给患者口服K1,或者输入新鲜血浆。在进行尿激酶治疗时,医护人员要监测患者FIB值,使其控制在2-4g/L范围内。一旦患者FIB小于0.8g/L,就需要停药。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以后,还需要进行随机访问,了解患者PT、INR值,并指导患者服用华法林的用量。截止目前为止,尚未存在一种决定安全的抗凝血、溶血栓的药物,所以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测,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技术仅适用于PE的预防,不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因此,抗凝血、溶血栓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的复发和PTS的出现。抗凝血、溶血栓药物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的优势,是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文雪刚,李华,黎亮,付武君,陈蓁臻,邓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150例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4):412-413.
[2] 郭修海,朱传江,杨斌.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综述,2011,(3):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