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要求 教给方法 营造氛围 反复实践
2013-04-29李政
李政
朗读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小学容易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中,还要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进行反复实践,来提升朗读质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信心和能力。
一、严格要求,培养朗读习惯
一是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初读课文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放慢速度读,一字一字地读,让他们先读正确,把每一个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教师应明确要求:读书不可丢字添字,不能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要学生把每个字看清楚,读清楚,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二是要培养学生读标点的好习惯。学生朗读时,要求他们看好每一个标点,读出停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三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安排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防止他们在朗读中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了这种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给方法,形成朗读技能
1、读正确。朗读要求学生读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做到字正腔圆。由于地域不同,读音往往也存在差异。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阳平和上声难以分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用力,要花大力气加以突破。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坚持练习,区别对照。在识字教学时,对要求会认的字,强调学生借助拼音规范读音,做到人人过关、个个掌握。在朗读课文时,需要解决读错音、读别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办法,对每篇课文逐人逐字地进行读音过滤,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2、读流利。读好长句子是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前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一些长句子。对长句子的停顿指导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停顿会直接影响表达效果。这里还必须强调的是,要想取得朗读“流利”的效果,除了针对不流利处要强化训练之外,对通篇课文的朗读遍数还要有一个量的要求,读多读熟了才能流利。
3、有感情。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但仍须进行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把握住每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语气。凡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朗读起来,自然也会有传达这种情感的相应语气。
三、营造氛围,激发朗读兴趣
小学生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又有爭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愉悦、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复杂的课文,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易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采用范读、领读、自由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法。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或需要激情引趣时,宜用范读指导;当学生出现疲劳、精力分散的状态时,赛读可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低年级学生好动,爱表现,在表演读时往往能全身心地投入,边演边读能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反复实践,提升朗读质量
朗读作为一种技能,课堂上要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这训练是有层次性的,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这一阶段,可采用“自同读”、“接力试”来强化训练。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
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更要花时间着重朗读,例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中的:“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群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熟读成诵,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山野一派丰收的景象;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生动优美。课后,指导写话训练时,学生就很自然地运用这些重点句或以重点句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秋天的景物了。教师通过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达到训练语感、积累语言的目的,为学生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营造氛围,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指导朗读方法,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沭阳县塘沟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