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偏差行为的测量及发展特点

2013-04-29董存梅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测量幼儿

董存梅

【摘要】本研究采用《幼儿偏差行为问卷》测量了258.g幼儿的偏差行为,并分析了幼儿偏差行为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幼儿偏差行为可分为四类:不遵守规则、多动、冲动和注意力分散。(2)幼儿偏差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表现出偏差行为,并且男孩在不遵守规则、多动、冲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孩。(3)幼儿偏差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改正偏差行为时要意识到幼儿偏差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宜充分考虑男孩偏差行为的特点,利用男孩的兴趣特点改善他们的偏差行为。

【关键词】幼儿;偏差行为;测量;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73-04

儿童偏差行为是指与正常儿童一般行为相比,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行为。以往文献中多把这种行为表述为“问题行为”。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大多依据精神病学的观点。例如,林格伦(1983)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同伴或班集体之类),或者说这种行为产生的麻烦(导致同伴或班集体丧失有效功能)。我国学者陈会昌(2003)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通常是指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是儿童出现的各种影响其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攻击、反抗、违纪越轨以及心因性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以往关于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也多是从精神病学角度出发,刘国华、张桂英和孟宪璋(2004)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园幼儿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9.08%,与国外报道的5%-15%的检出率相吻合。

近年来,有关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出现了新观点。崔丽霞、雷雳(2005)认为,问题行为尽管包括心因性轻度心理创伤,但主要还是由外因性而非神经生理性原因所导致。该观点强调问题行为不是某一特定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而是后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适应不良。日本学者本鄕一夫等人从教育的视角出发,把具有“与同伴冲突多”“具有多动倾向”“注意力易分散”“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特点的幼儿称为“偏差行为幼儿”,并对偏差行为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尝试从教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幼儿的偏差行为,并通过分析幼儿偏差行为的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育提供相关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由258名幼儿园教师各自从所带班级中选择一名最难带的幼儿(智力低下者除外)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226人,女孩32人。大班幼儿101名,中班幼儿82名,小班幼儿75名。

2.研究工具

将日本学者本郯一夫等人(2010)编制的《幼儿偏差行为问卷》翻译成中文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工具。本问卷共有60个项目,包括幼儿与教师交往时的行为特征(12个项目)、与同伴交往时的行为特征(12个项目)、集体活动中的行为特征(12个项目)、生活活动中的行为特征(12个项目)和其他特征(12个项目)。本问卷采用五级评分(1-根本没看到,2-没怎么看到,3-有时能看到,4-经常能看到,5-总是能看到),分数越高表示出现的偏差行为越多。问卷由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最近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

二、结果与分析

1.幼儿偏差行为问卷分析

为确保测量的有效性,我们首先对问卷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将预测中得分均值低于3的项目(即根本没看到或没怎么看到的行为)删除,保留得分均值高于3的23个项目,并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因子,并对因子进行斜交旋转,删除因子负荷量小于0.37的项目。各项目的因子负荷量和得分均值(标准差)、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因子1在“不遵守游戏规则,自己随意行动”“我行我素,不服从教师对班集体的统一指挥”等项目上的因子负荷量较高,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不遵守规则”。因子2在“不能在椅子上安安静静地坐着”“总是手脚乱动”等项目上的因子负荷量较高,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多动”。因子3在“受到同伴鼓动就瞎起哄”“喜欢发出怪声或用怪声调说话”等项目上的因子负荷量较高,因此将因子3命名为“冲动”。因子4在“不服从教师的指示.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注意力容易转移,不能把教师说的话听完”等项目上的因子负荷量较高,因此将因子4命名为“注意力分散”。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77,0.74,0.65。

2.幼儿偏差行为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中,教师选取了258名幼儿,其中,男孩226人,占87.6%,女孩32人,占12.4%,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教师眼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为了进一步分析幼儿偏差行为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对男、女孩在偏差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均值进行了t检验(见表2)。结果表明:男、女孩在不遵守规则、多动、冲动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显著,男孩的得分均高于女孩;男、女孩在注意力分散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分析幼儿偏差行为的年龄差异,本研究还对大班、中班、小班幼儿在偏差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均值进行了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大班、中班、小班幼儿在偏差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不显著。

三、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偏差行为问卷》的因子分析,将幼儿偏差行为分为四个因子:不遵守规则、多动、冲动和注意力分散。前三者为外倾偏差行为,而注意力分散为内倾偏差行为。这四种行为基本上反映了在园幼儿主要的偏差行为。

本研究发现,幼儿偏差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这与本鄕一夫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本鄕一夫等人的研究中,偏差行为幼儿的男女比例为87%:13%。其他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男孩的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女孩。本研究中,男孩在不遵守规则、多动、冲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孩,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且男孩的问题行为多具有外倾倾向。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却忽视了男孩与女孩的发展差异。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纠正偏差行为时首先要认识到幼儿偏差行为的性别差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有偏差行为的男孩的特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努力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因为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之一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智能训练增加了,自主游戏活动减少了,而这种教学方式对男孩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在幼儿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男孩很难能像女孩那样长时间安静地坐着,他们的小动作更多,更容易违反纪律等。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或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关注和利用男孩的兴趣特点,因势利导,以有效的策略来改善他们的偏差行为。例如,通过制订游戏规则以提高男孩的规则意识,通过分组对抗游戏帮助男孩抑制冲动行为,通过竞争性游戏促使男孩控制可能出现的多动行为,等等。

其次,本研究还发现,幼儿偏差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所认为的问题行为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结果不同。这可能与本研究的取样方法有关,已有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整群取样法,即把少数有较多问题行为(偏差行为)的幼儿与大部分没有或只有少量问题行为(偏差行为)的幼儿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其结果更多反映的是正常幼儿而非问题行为(偏差行为)幼儿的行为发展特点。而本研究采用的是目的取样法,即只对有较多偏差行为的幼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更能直接地反映偏差行为幼儿的行为发展特点。有鉴于此,建议幼儿园教师要对有偏差行为的幼儿进行积极干预,例如,在对班级活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偏差行为幼儿的指导,并注意避免使用消极的教育方法。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测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发展历史梳理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