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3-04-29吴晓花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德育情感

吴晓花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课文中包含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和本校拥有的各项教学设备及科组内“教学资料库”的情况,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为朗诵选配合适的音乐背景,截取有关视频、电视片段补充课文内容等。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课时,一开始导入新课:“回忆你的父母为你做的一些事情”,从学生的表情看的出来,他们毫无感激之情,毫不感动。于是我放出了一段准备好的钢琴曲,再配上一段充满情感的话。音乐缓缓流放,学生也慢慢陷入沉思,眼里饱含着泪花,相信那段音乐将他们带回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那么美好、那么甜蜜。又如在上《敬畏自然》这课的,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杰作,又播放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要爱护大自然,爱护身边的环境。教师在实践当中应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二、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主题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致使学生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准用。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学生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曾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初中生正处在意识形态转变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经常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教育。语文课文中经常有一些感人的文章和深刻的道理,其语言优美,逻辑缜密,不仅有对生活道理的揭示,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学生通过学习,会被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情感所打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起单纯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总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失落的情感
课外活动类作文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