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个性化写作的思考
2013-04-29王新阶
王新阶
摘 要:写作中提倡个性化写作,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学生写作的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个性化写作”要体现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特征,同时又不能否定教师写作指导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的写作符合正确的价值标准。
关键词: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写作指导;价值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其具体阐述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并安排学生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写作,让学生更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真话,抒真情。例如,可安排学生在调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获得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写作一篇赞美家乡文化的文章。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诞生许多纯真如诗、美丽如画的佳作。
中学生个性化写作,我觉得应该关注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性化写作”要体现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特征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动辄满口公众语言,所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情感、使用的词句,缺乏真实感,没有灵动感,更不具备天真、活泼、生动的特点,要不空话、假话、套话成篇,像一个模子铸出来的硬币一样毫无个性、毫无生气,令人望而生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充分分析中学生积极上进、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特征,在写作指导时尽量减少对他们的束缚,鼓励他们说真话、述真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修改时保留他们的带有生活气息的原汁原味的词句,指导他们在掌握了翔实材料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提炼、感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用空灵飘逸的文字表现出来。只有这样用真情浇灌的花朵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一篇篇佳作才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因此,只要我们在写作指导中注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特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自我,唤醒自我,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指日可待。
二、提倡“个性化写作”不能否定教师写作指导的重要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倡写作的“个性化”“自主化”和“自由化”,并不是抹杀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不是操作层面上抛开作文教程所有的规范和程序,让学生放任散漫、非理性、无秩序,极其自由地进行写作。恰恰相反,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立意选材、表达技巧、开头和结尾,都应作详尽的指导。只不过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例如,有一位学生想写一篇文章赞美自己的家乡文化,调查了家乡的婚嫁、白丧、上梁、服俗、饮食习惯、出行等许多方面的习俗。但行文却杂乱无章,漫无目的。指导教师告诉他要从众多的民俗文化中选出最具特色、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种文化来重点描摹,以点带面,并告诉他不同的民俗习惯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因此,选材时必须围绕同一个中心组材。最后,这位学生斟酌再三,反复修改,选择了“鞭炮声声”“脚踏麻木”“夜市小吃”来表现家乡人民热爱生活、喜欢热闹、淳朴好客的特点。中心明确了,选材精当了,文章的语言也在他的努力下,流光溢彩起来,流动他个人的情感、幽思。例如,文中最后一句“享受夜宵的人们,你就悠闲的品味吧,汤热着,酒也正醇。”总让人热泪盈眶,感动不已。因此,“个性化写作”要注意既要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写作天地,又不能忽视老师的全程指导与跟踪,否则学生的“个性”就会像未经雕琢的璞玉难登大雅之堂。
三、“个性化写作”要符合正确的价值标准
我这里所讲的“价值标准”并不是要求“以道统文”,把写作当作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让作文把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诸方面的教育功能揽来一肩挑,也不是要求教师运用方方面面的“规矩”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点评述,只要稍有出格便大加管挞,而是要求在写作中尽量张扬其人性之中的真、善、美,摒弃其不自觉地从不同的环境中习染的假、丑、恶,从而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个性化写作”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蕴涵着真、善、美的人性灵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他们文章中的瑕瑜并存的“个性”进行修剪、取舍,方能让学生的“个性”作文真正体现人性的真、善、美。例如,学生在以赞美家乡民俗文化为题的写作中,有的学生用一种猎奇觅俗的心理写家乡的一些庸俗、落后、愚昧、迷信的风俗习惯,并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与艳羡,尽管文采很美,“个性”十足,但这种“个性”不能感动人、激励人、愉悦人、净化人,教师就应该在指导中予以根除。总之,事实证明,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须符合正确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
(作者单位 湖北省监利县朱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