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4-29周睿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普通高校

周睿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逐步显现并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在他们中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问题,对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生存态势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焦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31 — 02

一、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而且人的心理活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为了了解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原因,以及因为经济上的贫困所导致其心理上产生哪些问题。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某大学的在校学生,为避免贫困大学生对调查问卷有顾虑,本次调查采取随机以及群体发放。全校共发放1000份,收回1000份,回收率100%;实际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1.98.6%的调查和走访对象认为本校确实存在贫困生现象;40%的普通学生和60%的贫困学生认为本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2.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0%以上来自农村,其中又有48%的学生来自“西部落后地区”。调查表明,造成家庭收入低下的原因中,因属“西部地区”的占51.7%,因“家庭人口多”的占15.2%,因“自然灾害”的占14.7%,因“家庭成员下岗”的占8.7%。这表明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齐不发达地区。3.贫困使普通高校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50.5%的普通高校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54.5%的普通高校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贫困也对近半数普通高校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有40.7%的普通高校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

通过上述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较差、自卑心理较为严重、精神压力较大、自我认识不清晰等方面。在情绪情感方面出现焦虑、抑郁等情感困扰;在自我意识方面,由于自卑导致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激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敏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沟通。

二、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普通高校貧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等。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上一些原本善意的资助工作,因种种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处理不当等问题,常使学生在得到物质帮助的同时,心灵和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这些因素都加重了学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程度,无意中加大了普通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择业竞争,一些普通高校贫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显得不知所措,面对种种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他们更多的是抱怨和无奈,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这就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孤独无援的心理。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组织环境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不健康不和谐的校园文化会加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为贫困大学生原有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思想也比较的单纯。认知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弱,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就可能会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对其人格发展带来不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机构,即使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也是流于形式,很少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时间越长贫困大学生积压在心里的问题就会越多,从而使学生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或心理问题出现蔓延。当超过他们心理所承受的极限时候后果一般都是无法挽回的。

(三)个人因素

贫苦大学生主观上存在的某些问题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着重表现为应对贫困方式上的不正确、不完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普通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贫困的形成的原因,往往将自身的贫困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政府改革的失误造成贫富差距,对自身弱势归因偏差。另外,他们时常为自己寻找失败的借口,并且不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失败倾向于归为外因。不少贫困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对挫折的容忍力又偏低,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些普通高校贫困生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误区,对自我的评价、自我的调适能力比较低,自我认同偏差,封闭的性格等都会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 解决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既是一项非常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3〕因此,要提高普通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一)完善认定程序,科学合理地做好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

首先,建立经济贫困学生档案。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规范管理需要从基础做起,即做好经济情况调查工作。“家庭经济困难是一种相对、动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4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是否真实可靠,直接影响到学校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村委和社区做好调查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民政部门再次基础上做好二次复审,做到严格把关并加盖公章,切实了解学生家庭困难状况,建立贫困档案。其次,高校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程序。成立专门的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参考学生生源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同班级同宿舍同学的意见,将量化评议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据此划出不同贫困等级,有针对性地予以资助。最后,实施动态管理。认定结束后,及时建立贫困生档案库,但不能简单地凭学生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来界定,更要看学生消费水平,可通过多方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经济条件,及时调整资助对象的等级,实行动态管理。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心理素质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心理咨询主要有以下形式:(一)采用个别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这种形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师与来访者所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有利于教育者具体详细的了解个体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4〕以此来解决学生在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更有效地提高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二)团体心理训练。这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行为。①团体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共同性成长的需要和一些困惑,注重调动学生内在的力量,培训师不是通过外在训练去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而是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改变自己。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及人际关系,学生在一种特殊的训练情景中彼此认知和学习很容易强化个人的自我概念,增强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群体适应水平。〔5〕在设立心理咨询的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向贫困大学生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增强他们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例如,可以开设《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课程。

(三)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普通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反映出贫困生不仅存在“物质贫困”,还存在“心理贫困”,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鼓励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彻底解决心理问题。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自我管理,因为每个人都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知道自己一系列的行动,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自我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制,即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理活动以及言行进行约束和控制,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越轨言行。二是自律,即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自律包括人们应有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要教育普通高校贫困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因素,也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控制自己的行为,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是学生生活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关系经济贫困学生的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由家庭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关系心理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依托和挖掘高校的优势和巨大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资助渠道,切实有效地解决经济贫困学生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坚持不懈地对人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向思想道德高境界、心理健康高水准迈进!

〔参 考 文 献〕

〔1〕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2.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4〕臧兴兵,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H省为例〔J〕.大学,2011,(02):67.

〔5〕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01:23—26.

〔6〕刘勇.团体咨询治疗与团体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