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读的这一重要环节

2013-04-29樊建军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读文段落感情

樊建军

“以读为本”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创新。古人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的说法,民间更是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但是如何让学生会读书,读出效果,既要有目的地去读,还要有层次呢?

一、语言感化,兴趣读——以读促学

俗话说的好:“好言一句三冬暖。”可见教师话语的重要,所以在要求学生读文前一定要发自内心,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走进阅读世界。平时,我在授课时,就非常注意用准确、精美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我还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挑选当时氛围的课外阅读课本,既无须花较多时间,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四年级上学期《积累·运用》中阅读“闻鸡起舞”这个历史故事时,学生在理解故事后,兴趣未消,我随机推荐一本成语故事书,并安排了读的顺序,学生甭提多高兴了。

二、把握目标,充分读——以读促思

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读文,这还不行,还要有要求或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或边读边作批注,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等,用铅笔分别做上记号,正如张覆祥所说:“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可见,“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更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我们必须把握读的目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

读的形式不求统一,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是高声朗读,可以是低声速读,还可以是默读……无论怎样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初读,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词,解决读中的障碍;细读,带着预习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文章顺序;精读,品字析句,体会作者感情,通读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等等。

教师还可让学生大胆猜想,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疑问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血脉,如学习《跳水》一课时我板书课题后,就让学生猜猜、想想,然后说一说。学生提出: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是谁想出来的,难道跳水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吗?学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才能读得有目的,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三、针对疑问,选择读——以读解疑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自己难以决绝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读文,并在文中摘取与问题有关的段落、语句,而后师生共同研读,多读几次,细细推敲,有时面对文章内容,师范读,学生听或学生读师听。如学习《白杨》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疑问:“爸爸第一次沉思什么?第二次沉思什么?两次沉思的内容是否相同?”针对疑问,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关键还是读文章,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生完全明白解决了疑问。

可是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在课上或课文内容中难以解决,那么这就必须拓宽阅读面。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后,学生竟提出:“在赤壁曹操吃了败仗,东吴以少胜多,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肯定不服,那么在今后的战役中是谁取胜?”针对这些疑问,必须有意激发学生去读《三国演义》。

四、进行指导,感情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的导向作用也至關重要,在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语句、段落后,作为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品读。如学习《登山》一课在理解全文后,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人物对话中不同的语气,读出走小路时害怕的心情,读出登上山顶后的愉悦心情,以及下山后的喜悦之情。这样通过读更加体会到列宁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优秀品质。

其实,每篇文章都有重点段落,往往这些段落中蕴含着人物思想、作者情感等最适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也就是通过不同语气读,就可读出情、悟出理。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好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刻体会,用心感受,耐心理解其中之美妙,通过读从而使学生深受感动和陶冶。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读文段落感情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带着感情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