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凤阳歌》在山东地方音乐中的传播与应用

2013-04-29刘璐郭阳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吕剧

刘璐 郭阳

【摘 要】源于明初并在明清时逐渐发展成为明清俗曲重要曲牌的《凤阳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歌曲。《凤阳歌》流传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广泛的应用于全国各地民间音乐中。由于《凤阳歌》在山东地方音乐——山东琴书和吕剧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在山东琴书和吕剧中呈大放异彩,这不仅为《凤阳歌》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也为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素材。

【关键词】《凤阳歌》;山东琴书;吕剧;传播与应用

一、《凤阳歌》的“源”与“流”

《凤阳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间歌曲,是凤阳秧歌的简称,亦是凤阳人打着花鼓唱的凤阳秧歌调。源于明初并在明清时广泛流传并应用于各种曲艺和戏曲中i,而后演变成一个明清俗曲重要的曲牌。

关于《凤阳歌》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玩花主人辑《绘图缀白裘》,叶宗宝为第六集叙,在第六集卷一第10页,梆子腔《花鼓》第三曲中就刊印了凤阳歌的刊词“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花鼓》共用四曲,头曲用梆子,二曲用仙花调。三曲即用凤阳歌,四曲用花鼓曲。据史书了解《凤阳歌》在明代就开始孕育产生了,明前、明初朱元璋迁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十四万余户于凤阳,不许私返。这些徒民虽不敢公开回原籍,但有的怀乡心切,装作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老幼男女散入江南诸州探视,随后逐渐变探视为走唱行乞了。凤阳秧歌讴歌击鼓的形式大概就是由江南徙民传入凤阳又由凤阳人民相互传唱而形成的。至清时《凤阳歌》,由于徙民的流唱而使得其以广泛流传,而且出现了大量关于《凤阳歌》的曲谱和曲词。曲谱的多样化使得其在清朝时出现了大量的异曲同名的名称,而且逐渐演变成了明清俗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在民国时期《凤阳歌》在广泛流唱时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直到建国前后,在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歌舞、曲艺、戏曲中陆续发现大量清代和现在据凤阳歌填词和刊词流行的歌唱作品。

《凤阳歌》由明代孕育并产生流传至今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民间音乐之中,在各地民间音乐中就有很多融入了《凤阳歌》基本曲调,例如:河南大调曲子、昆明花灯、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河南琴书、苏北琴书。戏曲中有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坠子戏、吕剧、梨簧戏、清音戏、含弓戏、陕北二人台、榆林小曲等,不仅许多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广泛应用了凤阳歌基本曲调并把其随之发展成为一恶固定的曲牌,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异名同曲的曲调如:五更十送、扬州小调叹十声、扬调、梳妆台、孟姜女过关十二月唱花名、阳雀子、五空仔、比右等。

二、《凤阳歌》与山东民间音乐

《凤阳歌》的广泛传播与应用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民间音乐。而山东地方音乐中的山东琴书和吕剧作为当今仍活跃于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地方民间音乐,其将《凤阳歌》吸收并应用到当地音乐之中,历经山东琴书历代艺人的筛选和修改之后,逐步发展为他们的主要曲牌和唱腔。

(一)《凤阳歌》与山东琴书

《凤阳歌》的基本曲调在山东琴书中不仅被传承下来,而且其基调的委婉、凄凉也做为山东琴书的基本基调传承下来。《凤阳歌》在山东琴书的南路琴书、东路琴书、北路琴书的三个主要流派中的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形态各异。

《凤阳歌》在形成最早的南路琴书中,在唱腔音乐上逐渐演唱大量具有较高难度的曲牌,形成了大多以《凤阳歌》为主要曲牌的音乐。《凤阳歌》在南路琴书中,唱词多为七言四句式,多有增字。唱腔为四句体,一板三眼,音乐形成起成转合的呼应关系。

《凤阳歌》在东路琴书中习惯性的被称为[四平调] 。《凤阳歌》在东路琴书中既注重了行腔的优美,又注重旋律的变化。其节奏较慢,中眼起唱,断句中填充小过门,四句唱腔共有二十三板,唱句为七言四句式,有增字。唱腔为四句体,一板三眼,从而使得《凤阳歌》在东路琴书中较南路琴书相比较显得较细腻些。

《凤阳歌》在形成最晚的北路琴书中更加细腻和优美。在板式上大至与东路琴书中的[凤阳歌]相同,但北路琴书的字尾颤音使其在韵味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北路琴书很少使用装饰音来装饰,给人稳健、质朴的感觉。北路琴书中的《凤阳歌》从感情的微小的细节出发,力求在舒展的旋律中得韵味,从而使得《凤阳歌》在北路琴书中更加的动听,更加完美,更加细腻。

建国之后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吸收各路琴书之长创作了风格独特的二十四板[凤阳歌],使其集东路琴书的唱腔结构、南路琴书的通俗易懂及北路琴书的润腔方法于一体,从而显得更加完美和动听。《凤阳歌》在融入山东琴书之后在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之下,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牌和基调,并在各路琴书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各路琴书在相互传承的过程中使得《凤阳歌》在各路琴书中更加细腻、更加完美、完善。

(二)《凤阳歌》与吕剧

从《凤阳歌》到吕剧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由于承山东琴书音乐的基本基调,所以由《凤阳歌》演变成的四平腔在音乐上仍然没有改变《凤阳歌》凄凉,婉转的基调,使其也成为吕剧音乐上的一大特色。在音乐上由于《凤阳歌》具有简单,质朴、易学易唱便于流传的土特点,所以在经历了吕剧一代代的传承选择之后,使《凤阳歌》成为吕剧的主要曲调。在《凤阳歌》成为吕剧的主要曲调之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吕剧音乐杂乱的局面,但当时的《凤阳歌》在刻画人物,叙述事情的一些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于是老一代的艺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之后,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任务思想感情上的处理,将琴书中的“老顶板凤阳歌”发展成为吕剧的“老四平腔”。后来由于吕剧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凤阳歌》又进一步的发展,在吸收山东琴书中《凤阳歌》的某些优点之后,使得由《凤阳歌》演变成的“老四平腔”在音乐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以《凤阳歌》为主要曲调的基本曲调。

三、《凤阳歌》与山东民间音乐的相互关系

流传至今的《凤阳歌》已应用于全国各个剧种之中,尤其是在山东地方音乐—山东琴书、吕剧都应用了《凤阳歌》曲调,使得山东琴书、吕剧的曲调更加优美和完善。《凤阳歌》在不断融入和渗透于山东琴书和吕剧中使得自身不断的完善,更使得山东琴书和吕剧在传承和吸收中即保留了《凤阳歌》婉转、凄凉的基本基调,又丰富了《凤阳歌》的基本曲调使其演变成山东琴书的重要曲牌和吕剧的重要声腔。《凤阳歌》的广泛传播不仅为山东琴书和吕剧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和素材,也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更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

猜你喜欢

吕剧
瓜田篱下系列二十七——家乡的吕剧
吕剧进乡村
“互联网+山东吕剧”新型传承模式探析
论现代戏曲类非遗传播大格局的构建
——以山东吕剧艺术传播为例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山东吕剧研究现状述评
浅论黄河口吕剧的传承与保护
我爱吕剧
论小学生学习吕剧的几点想法
吕剧进大学校园的调查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