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刘德海先生《凿河篇》有感

2013-04-29孙畅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佳境章节情感

孙畅

偶读刘德海先生《凿河篇》,感字字珠玑。先生以毕生之经历,写“同异、自传、人品、艺历、功能、追根、流派、取中、优选、走险、弦外、情理、冷热、童心、佳境、授技、松紧、偏颇、新旧、衔接、善短、即兴、如歌、舞台、时空、清混、金三角”诸章节,非博大精深而不可为也。我虽感触良多,却也不敢一一赘述,选取其中五个章节,略谈个人感受。

一、取中

先生讲优选取“中”,“中”为基础:“故以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不松不紧,不刚不柔为基本状态,由‘中而发,伸向两极。”

何为“中”?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做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我认为,“中”讲究的是“度”。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综合整体来考虑,力求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在音乐表演时离不开情感,情感服务于音乐。在音乐创作中,表演者要投入自己的情感来表现音乐作品,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建立在对作品形式和作品中情感内涵把握的基础上。表演中无论是“激情派”(对音乐作品时代背景,作曲家自身感受过于重视),还是“形式派”(重视乐谱中的形式),准确及恰当地表现是十分必要的,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表现什么样的理念,过火或过于消极的情绪对表现作品都是不利的。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假如演奏者自我独占上风,会被看作没有遵照作曲家的风格或是过分偏执;如果演奏者本人的意图太少,演奏又会显得平淡无奇,缺乏个性。

“孰将真正达到艺术表演的‘自由王国,取‘中者也。”“中”相对而言,因人而异。情感的表现不能形成定式,可由作品的风格,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形式、体裁,表演既要淋漓尽致,又不可随心所欲。

二、佳境

先生讲:“中年得志,也易患‘好为人师‘吃老本等恶习,若不及时痛改之,任其发展,逐渐固执而僵化,而心死,哀莫大焉。”

读后,我深感先生言之有理。我虽未至中年得志,但“好为人师”,“吃老本”的恶习已有抬头之势。为教师一职已有十载,略有心得,虽未目空一切,但也固步自封。每每想要有所建树,实感力不从心,日复一日,意志消磨。但心中总有求知之欲望,在做好诸多家庭身份的同时,愿为一德才兼备之教师,自知欲施于人,己必有之。故在而立之年重当学生,选学新课,更新知识。学习乃“苦中作乐”,初时,感疲惫不堪,然渐入佳境,总有淋漓酣畅之感。

今多听、多学、多思,拜“道相似,年相若”为师,进而会听、会学、会思,力求善用中年略见成熟的思想,探求新学问,丰富老学问,“转益多师”,融会贯通,便可自己受益,学生受益。

最近,经常有打通“任”“督”二脉之酣畅感,先生所讲“除吾之外皆为吾师”之学习佳境,乃我追求之方向,吾愿为此“佳境”而“上下求索”。

三、授技

先生讲:“培养听觉为本,并把握。”听(听觉)——视(视觉)——思——(思维)三者关系为授技之要点。初期授技,重在培养学生兴趣,教师示范,至关重要。

以音乐感受体验为主,尽量不要生搬硬套大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作品进行聆听、联想、想象、模仿、分析、比较等手段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感受、鉴赏音乐美,促其形成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当中准确地示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对加强技术训练也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条件、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感觉丢失”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调整心态,不可盲目责备学生,而是帮助学生调整状态与方法,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技术上的徘徊期。

教师要给学生以信赖感,一从人格,二从技艺。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从人格上影响他,从技艺上帮助他。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贵在坚持,不能遇到难题就退缩,求学的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能够在一次次摔倒中站起来,才会走得更远。

四、善短

先生在此章节讲到:“学曲贪长嫌短,功夫不到,以长示高,乃学生的通病。”先生所讲,我深有感受,自己为学生时,对小作品就不太感兴趣。小作品,一无技巧可炫,二无强大的张力,觉得演唱起来不够过瘾,不能够显示自己在演唱上的水平,那时会想不通教师为什么总是让我演唱一些自己认为“很容易”的作品。

如今,学艺已有二十载,为人师已有十载,我渐渐明白,作品之大小,并不为水平之高低的标准。若盲目求大,基础没有打牢固,毛病形成后根深蒂固,反而得不偿失。随着技术、技巧的成熟,艺术修养的深厚,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更为准确,短小精悍的作品反而会成为众多艺术家和音乐会的宠儿,成为整场的亮点。正如先生所说:“若演奏一首仅有数十音节的乐曲,能达到形象逼真、精美感人,实属不易。尤其技法单一、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之类小曲,欲达浅中见深之境界,非凭乐手技法之娴熟、修养之宏深不可。”“善短”,乃艺术成熟标志之一种。

五、清混

在这一章节中,先生讲到:“先人是在对‘明晰进行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的冲破进程中才获得真正的‘模糊感。”

人从识字“糊涂”始,追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真理总是奔跑在我们的前面,在不断地追寻中,世界在不断进步。

在学习中,我们掌握的技术技巧、审美理念,都不是最终的,需要在不断的进步中总结、改进,再探索。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在一定时期,处在一个相对准确和稳定的阶段。这些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理念的更新、审美情趣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前行的,也必然会撑起一些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

正如先生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无法脱离的世界里,以‘明晰与‘模糊两者之间穿梭流变的思维方式,无穷是世界的本源。”

读先生文章,收益匪浅,以本人浅陋之拙见,感先生之深意,恐不得要领,然皆为我肺腑之言。我愿细读先生文章之精髓,力求学以致用。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佳境章节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鉴.入佳境 海信激光电视100L9-PRO新品品鉴会圆满举行
武当佳境
失落的情感
情感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