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乐学数学

2013-04-29刘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绳子乒乓球西瓜

刘霞

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常常会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以生动的实例来描述枯燥的概念,化抽象为形象

数学知识本来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较为枯燥,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的参与性。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要从生活中挖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角的认识”这一课中,“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的描述:盛夏,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绳子与秋千架形成一个角(出示荡秋千图)。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走路,手臂与身体形成一个角(挂出示意图)。这时老师话锋一转,进入话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创设情境,开启思考的大门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不妨多选择一些直观具体的实验操作,或用生动有趣的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用数学思维去探究新知。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故事引入:动物园里的猴子最爱吃饼了。有一天,猴妈妈把3块大小完全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甲1块。猴乙见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于是,猴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你们知道哪只猴分得多吗?”教师巧妙地设问,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知不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到底哪只猴分得多呢?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发现并解答这一问题,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整个分饼过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顺利地得出了结论:3只猴分得一样多。

三、设置矛盾,引导学生自我设疑和解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发现矛盾和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有了疑惑,产生探求真理的愿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店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2个卖10元,小的3个卖10元,结果可以卖2500元。”第二次运来同样数量的西瓜,还是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两个半卖10元,每个4元钱。”可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100元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分析,不难知道:两种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10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四、巧用新知,诱发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点。例如,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的长度是可以量出来的,假如把乒乓球的半径增大1米,系它的线需要增加多少?”进而又问:“设想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假如把地球的半径增大1米,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几千米,有的说是几万米,有的说是几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绳子增加的长度还不到10米!”在学生惊异的眼神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计算出结果。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过程。

猜你喜欢

绳子乒乓球西瓜
乒乓球悬浮术
绳子够长吗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大小西瓜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靠拢的乒乓球
当夏天遇上西瓜
取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