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梦主题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3-04-29李建龙
李建龙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的“两会”闭幕式上,习主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文以载道,语文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理,表现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负有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德育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积极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将中国梦始终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具体做法如下。
一、点燃中国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对教材中现成的、显性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教育内容予以合理开发利用,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教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这一内容,让学生细细品读“我的根在中国”这句话,体会贝聿铭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时“抬抬头”等含有深层意蕴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课文反复研究咀嚼,受到了文中爱国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枣核》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去实地寻访、倾听年事已高的海外游子的心声,真切体会他们拳拳的赤子心、浓浓的爱国情,进而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游子会依依不舍自己的祖国。经过讨论交流,学生的爱国之情进一步升华。
二、传递中国梦,渗透养成教育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及气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成功的阶梯,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是人生前进的重大阻碍。我在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让学生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经典名句制作成小卡片贴在黑板和课桌上提醒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了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延伸、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学生在做完练习题之后要从5个层次进行反思:(1)标准答案是什么?(2)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差距在哪里?(3)标准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4)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思考?(5)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错题,把错题当成自己最好的老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反思和总结能带来及时的改正。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反思总结。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样的养成教育,传递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
三、升华中国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文化传统的全面认识,建立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传统作品很多。《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奔放豪迈而又深沉痛切,反映了诗人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感情,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岳阳楼记》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亢昂扬,自信洒脱,充分显示出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精神力量。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将中国梦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用成熟的思想启迪学生,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用优美的文字感染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梦、工作梦、教育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