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实的课堂别样的风采

2013-04-29王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鼓面响声腰鼓

王莹

走进课堂的日子一天天地递增着,而我也在这些默默的日子里,悄悄地褪去曾经的青涩。课堂上,我开始偏爱那些静谧的文字,我的学生也在老师习惯性的细语中,原来林立的小手越举越少,敏锐的思维用另一种方式无声地跳跃着。

教学进行到苏教版五年级的《安塞腰鼓》,初捧教材,我被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深深吸引着,雄浑,壮阔,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逼人气势。很多的示范课、公开课都选择了它,可谓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今天的这堂课会拥有碰撞之后闪耀的美丽火花吗?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和平静呢?我也在期待。

由于进行了课前预习,学生的状态很不一样。我想他们也喜欢这篇课文吧,张成功的摇头晃脑,张鹏飞的抑扬顿挫,许婕的款款深情,在课始初读时,那股能量就悄悄地开始酝酿,慢慢地进入积极状态。

“初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我体会到了一个字:好!”“好”字不难理解,通过分析,学生很顺利就找到了“好”的4个方面,全面而细致。“再读课文,你还体会了什么?”

米作仁老师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所以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不但能走进文本,还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字之美,进而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我也体会到了一个字:美!”“美在哪里?”“美在语言。”这个学生开始认真地阐述着,“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大家能找到这些排比和比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老师,我还想到了其他:威龙一样,是潇洒的身影。”“还有,烈马一样,是奔放的豪情。”

好一场安塞腰鼓,好一个“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学生的能量在智慧的火花中迸发出来。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老师,我有话说。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伟岸的黄土高原上,高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老师,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高粱地里,高粱地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很好。”还有房屋、深涧、田野、峡谷,一个比一个激昂,一个比一个淋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次畅快的神思飞扬!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书声刚落,手便举起。“每一个舞姿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舞姿都似有威震江山的气魄。”“每一个舞姿都能余影飞三日。”精彩,倾珠落玉盘。我想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的精髓,只有真实地朗读之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吧。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里的省略号,你能补充吗?”

“我来!沙,成了茫茫一片。”“鼓,成了茫茫一片。”“舞,成了茫茫一片。”“光,成了茫茫一片。”“影,成了茫茫一片。”“土,成了茫茫一片。”

作者的文章中说“愈捶愈烈”!而此刻的课堂上,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课堂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此起彼伏的声音,热情的双手,涨红的脸庞,投入的神态,在此刻是那么生动,那么令人陶醉。

有学者认为:“文本作为一个文本空间,其中各种潜伏的联系可以无限制地增衍。从读者的角度看,文本乃是一种思考的空间,是思考的媒介。读者可以对它一步步探讨,无法穷尽。”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首先得钻进去,但光钻进去还不行,还得跳出来,运用发散、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触角,探索课文的空白,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把固定下来的文字读活。我们这堂课没有精彩的课件提供视觉享受,没有恢宏雄伟的“声”势冲击学生的听觉,但我们依然通过朗读,钻进了文本;默读,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我们跳出来了。创新,思索,佳词妙语填补了文章的空白,我们读活了课文,读活了思维,更读活了心灵。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得到了培养,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解读,将阅读教学中接受性的学习转化成主动探究性的学习,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构共生,和谐发展。

下课前我顺势进行了小结:“同学们,我们的作文中如果也能运用像本文中这样的排比和比喻,就能让文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将描写生动化、形象化。”学生默默地、意味深长地点着头……

(责 编 木 子)

猜你喜欢

鼓面响声腰鼓
鼓声越千年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回乡记
彩泥变变变
——鼓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风声鹤唳
啊,腰鼓山
乾隆与黄氏响声丸
把《安塞腰鼓》上成“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