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013-04-29曹悦
曹悦
一、对本班学生发言情况的调查分析
我接手六年级的一个班,发现班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于是,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发言的,只是觉得发言比较难,有各种顾虑。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呢?
1.畏惧、依赖心理
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回答老师的提问是“苦差事”。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发言时磨磨蹭蹭,希望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得到现成的答案。还有一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也会害怕当众发言。
2.被动、应付心理
有些学生上课时虽然注意力能够集中,但面对老师的提问却没有任何反应,偶尔发言也是被动、应付的。这与学生的胆量、性格、知识水平有关。他们可能会认为听好课就行了,教师的提问反正有人回答,与自己无关。
3.年龄特点
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都是争着回答,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但往往缺乏思考,不懂得组织语言,甚至会乱猜,随意性比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4.尖子生的“垄断”
每个班都有几个学生上课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对老师的提问往往能给出迅速、准确的回应。这些学生一般好胜心很强,愿意表现自己,如果未被指名发言,可能会有情绪。这样就给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压力,干脆放弃发言机会。
5.教师的方法不当
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前,心中早已设定好了标准答案,总希望学生一说就相符。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期待有出入时,教师可能会缺乏耐心。这就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心理负担,打消了发言的想法。
二、引导措施
1.从低年级就要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记住问题,必要时老师可把问题重复几遍,这可以让学生明确搜寻答案的方向。其次,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告诉学生找到答案后,不要急于脱口而出,应学会组织语言,想一想该怎样完整地表达出来。最后,教师要教学生掌握回答问题的基本句式,如“因为……所以……”或“应该是……另外一个……”等。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只说半句的现象了。
2.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它只有在生活中才有生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仅靠知识技巧的传授是不够的。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首先,要让学生敢说,克服怕说错的心理。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别人错了要热心帮助,自己错了可以改正。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敢表达,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多和学生交谈。教师发现学生口头表达的误区和习惯性错误应及时纠正,对表达能力弱的同学要多和他们交谈,发现问题,耐心引导。最后,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回答有错误,教师除了指出问题所在,应该适当在其他方面表扬他,不给学生增加心理压力。
3.在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发言
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养成课堂发言习惯,要从心理和知识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来让学生锻炼,如事先写发言稿,它有几个明显的优点:全体同学都可以做好发言的准备;先写后回答,能促使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完善自己的表达;写比说更容易比较,找出差距;写的发言小提纲便于运用到写作中去。
当然,课堂发言前写发言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习惯和速写能力作为基础。事实上这本身也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速写能力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班会举行“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自由演讲,内容可以是课外书介绍、自己经历的事情以及新闻、笑话等。每个人都应简要记录大家的发言,同时又为自己的发言拟出提纲,而后全体学生共同交流评价,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和效果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记录发言和拟定发言提纲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听、说、写的综合练习。这既培养了写作习惯和速写能力,又提高了表达水平。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会明显增加,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