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家长会为课程
2013-04-29万玮
万玮
前两天大学同学聚会,自然而然地,我们聊起学校教育。一位同学说起他不久前参加家长会的经历。
作为父亲,在那次之前,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由于在一家金融类国企身居要职,工作很忙,儿子的事情都是由妈妈操心。这一次他是“良心发现”,在孩子升入五年级之后第一次主动请缨参加家长会。
那天下班后,他没吃晚饭,直接去了学校。万万没想到,家长会从六点开始,足足开了四个小时。先是教育局领导讲话,然后是校长发言,接着是年级主任发言,随后是班主任、科任老师,每个人都得说一说。
在那个12月底的夜晚,在没有空调的教室里,他饥寒交迫,坐在儿子狭小的座位上,听着那些小学老师无穷无尽的唠叨,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快结束吧,以后再也不参加家长会了!
另一位同学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一年前,他也参加了一次家长会,经历却迥然不同。
家长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长发言,校长用非常简洁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半小时结束。第二阶段是亲子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小朋友与他们的家长一起,参加了各项趣味项目的竞争。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是妈妈,作为男性,他在好几个项目中都显示出优势,尤其是一些穿越障碍的接力跑。班级里部分热心的家长建立了微信群,他身手矫健的姿态被拍下来上传到微信中,许多年轻妈妈留言表示欣赏。他感觉之好无以言表,尽管在一次钻圈时手上被擦破了一块皮。
学校利用家长会搞亲子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增进家长之间的了解。那次家长会之后,家长们果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几位家长还陆续组织了几次班级学生家庭的活动。微信则成为发布信息的平台,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常常上去交流。对于女儿在这所学校的成长,他十分满意。女儿一年级时的这次家长会,令他回味良久,心里惦记着下次得空时再到学校参加家长会。
同样是家长会,由于学校理念的差异,形式与效果完全不同。许多学校以校为主,把家长当学生,家长会是单向的灌输式说教,全然不顾家长的感受。想想看,如果家长会带给家长的尽是消极的回忆,家长把参加家长会看成是一种被要求必须完成的任务,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责怪家长不来参加家长会呢?
在这次大学同学聚会上,我受到大家的称赞,因为第二位家长的女儿正是在我工作的学校上学。
这几年,我们学校对家长会做了改革,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
一是主题讲座。如果校长或教师做发言,通常都是宣讲学校办学理念或情况。主讲人如果是家长,内容则是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有时候,根据家长的需求,学校也会外请一些专家来校做讲座。
二是教育沙龙。主持人通常由教师担任,参与嘉宾可以是家长、领导,也可以是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与环节灵活设定。听众可以是全体家长,有时候也会邀请所有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沙龙进行的过程中,观众有机会参与互动。
三是亲子活动。在小学低年级,亲子活动是受家长欢迎的方式。活动以趣味游戏为主,设置一定的奖项,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参加,活动的场面通常都十分热烈。
四是学生展示。当学生通过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取得阶段性的进步时,学校也会举办以学生展示为主要形式的家长会,邀请家长来学校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视家长会为课程,我们就不会总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设计家长会,而是会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重点考虑他们的感受与收获。如果动点脑筋,家长会的方式真可以不拘一格,重要的是我们要想清楚为什么开家长会,如何开效果才会好。一位中学班主任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孩子参加了一次结合语文学习的文化游,结果大部分家长都积极响应参加。另一位小学班主任则带着孩子与一所以帮助自闭症患者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同样吸引了许多家长参加。这种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传统的家长会意义要深远得多。
(本栏责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