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直接因素
2013-04-29曾国安胡伟业
曾国安 胡伟业
摘要: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最终到底会造成什么影响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等等。在经济因素中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分配因素,收入分配因素具体包括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居民收入差距的类型结构、对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水平的认知、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及其变化、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及其变化、社会保障的发展及其特征、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统筹协调性以及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强弱及趋势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致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05-08
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已经形成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到底有什么影响,却是莫衷一是的。有人认为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对社会稳定的危害越大,因此认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促进社会稳定之道:有人认为一定程度的居民收入差距并不会危害社会稳定,反而会促进社会稳定。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当代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也很难针对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性质给出非此即彼的结论,因为有的国家的居民收入差距比另一些国家要大,但社会稳定程度却更高。很多国家在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时期,社会稳定程度比收入差距小的时期还要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家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的确是社会稳定程度在不断下降。我们无法断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一定会损害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一定会促进社会稳定,而只能说,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逻辑上来看,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社会不满意越强烈,社会稳定程度应越低,反之,社会稳定程度应越高。但从古今中外的实际情况来看,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和社会稳定程度的高低之间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情形。第一,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很多,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第二,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其他因素抵消或者强化了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第三,居民收入差距和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稳定,但由于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等不同,使得同样状态的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经济因素对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是经济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和政治与社会因素中的重要的工具性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将居民收入差距视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次要因素并不合理。尽管居民收入差距状态相同,但的确存在着因为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差距的特征、范围等等的不同,社会的认同程度各异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影响性质是什么?影响机制是什么?影响程度有多大?
一、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制度诱因与类型结构
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在社会正当性上是存在差别的,由此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就会不同。具体诱因包括:(1)收入来源的合法性。从居民收入来源的合法性来看,有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之分。在社会只认同合法收入的正当性的条件下,如果一部分人的收入来自于非法收入,即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大,也不能为社会所接受,从而会引起社会的不满。从具体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种可能的情形:第一,所有居民的收入都是合法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存在非法收入,因此它不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第二,所有居民的收入都有非法收入,即非法收入具有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非法收入是不是不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呢?非法收入不可能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其本身就是社会秩序失序的表现,至于其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就要看非法收入的具体来源和获取非法收入的均衡性。如果非法收入源自非法暴力或,者其他严重的违法活动,获取的非法收入很不均衡,则会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相反,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会相对小一些。第三,只有一部分居民有非法收入。由于非法收入的非正当性、只要社会中有人获取非法收入,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乱源”。社会的不满首先来自于守法居民,其次来自于获取非法收入少的居民。由于收入来源合法性的结构不同,因此即使居民收入差距相同,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也会不同。非法收入越是泛滥,由非法收入造成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社会分配越不公平,社会稳定性会越差。(2)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从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来看,有公平与不公平之分,尽管公平与否并没有绝对的数量界限,但任何社会都是有社会内在的、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公平观(标准),符合社会的公平标准的分配在价值观上能为社会所接受,不符合社会的公平标准的分配在价值观上是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因此收入分配是否具有公平性就决定着人们对收入分配从而社会状态是满意还是不满意。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主要取决于收入分配规则及其执行是否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既需要收入分配规则的公平。也需要收入分配规则执行的公平。收入分配规则的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只要收入分配规则是不公平的,就不可能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收入分配规则执行的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条件,没有收入分配规则执行的公平,即使收入分配规则是公平的,也不可能有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越不公平,社会不满越大,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危害越大,相反,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危害越小。(3)收入来源的合理性。收入来源是否合理虽然也是一个社会价值的选择问题,但与客观的经济条件和收入分配规则与状态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收入来源合法,并且收入分配也公平的条件下,社会主流价值所认可的合理性也会影响对收入分配状态做出不同的判断。如果收入来源被认为是合理的,收入差距大一些,社会不满也会要小一些,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小一些,相反,如果收入来源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即便收入差距较小,社会不满也会比较大,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就会大一些,如果造成的收入差距很大,社会不满也会很大,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更大。
从居民获取收入的基本途径来看,无外乎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前者是居民凭借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后者不是居民凭借其向社会一提供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而是凭借资产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收入。劳动收入的具体形式包括工资、工作津贴、奖金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资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资产收入是居民凭借其向社会提供资产所获取的收入,能获得多少收入取决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和资产收益率。转移性收入包括居民个人对居民个人的转移性收入、社会(包括政府和作为第三种力量的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对居民个人的转移性收入。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存在出现差距的可能性,但由不同类型的收入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社会心理和社会公平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因此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别。
从劳动收入来看,在遵循按劳分配原则的条件下,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报酬率相同,那么劳动收入差距只能来自于劳动者劳动量的差别。如果不考虑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等因素,那么劳动者劳动量的差别就只可能来自于劳动者的劳动意愿、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人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收入少,也只能“自怨自艾”。如果单位之间、行业之间的劳动报酬率不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则要取决于劳动报酬率的差异与单位之间、行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的关系等因素。在存在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等因素的条件下,即使社会奉行按劳分配原则,这些因素本身也会滋生对社会的不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有多大,则取决于劳动力过剩、结构性失业的规模和时间以及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等因素。
从资产收入来看,其遵循的是“按资分配”原则,因此结果只能是没有资产就没有资产收入(“无资无收”)、资产少资产收入就少(“少资少收”)、资产多资产收入就多(“多资多收”)。从居民资产的来源来看,包括两个基本途径:收入积累和他人给予。居民的劳动能力越强,劳动意愿越强,工作机会越好,劳动报酬率越高,储蓄倾向越强,由收入转化而来的资产会越多,反之,则越少。他人给予的资产越多,资产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尽管资产收入按照“按资分配”的原则似乎公平、合理,不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资产收入不过是资产参与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本质上来自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可分配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资产收入的比重越高,劳动收入的比重会越低。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资产收益率过高,不仅有损效率,也会引起社会的不满。从居民资产来源的途径来看,尽管通过收入积累形成的资产所获取的收入具有激励效率的作用,但由他人给予资产而获得的资产收入就完全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收入。在资产代际转移的条件下,“富二代”、“富三代”等就会成为必然,一个社会的资产规模越大,资产的占有越不平衡,造成收入分配结构固化的可能性越大,社会不满会越强烈。如果资产收入都是用于资产所有者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而不是用于慈善和公益项目,更会加剧社会矛盾,从而危害社会稳定。
从转移性收入来看,由于居民的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的差异,能够获得多少转移性收入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转移性收入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面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经济条件差的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能否获得这一类转移性收入以及能够获得多少这一类转移性收入取决于居民的经济条件,只有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居民才能获得这类转移性收入,这一类转移性收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第二类是面向第一类之外的其他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哪些居民能获得这类转移性收入、能获得多少转移性收入。更多地取决于居民的社会关系。在同等经济条件下。那些社会关系广泛的居民所能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往往要比那些社会关系少的居民多得多。社会关系是否广泛取决于血缘、姻缘、地缘、“政缘”以及机缘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具有“命中注定”的“先天性”的系统性因素以及偶然因素都不是居民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与居民的劳动贡献更没有任何关系。这一类转移性收入是无助于社会公平,反而会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由于转移性收入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越大,越会损害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越会加剧社会不满。
二、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及其变化
对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水平的认知决定着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容忍度,其对社会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所认可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越高,即可接受的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越小,反之,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越大。实际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社会所认可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越高,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社会对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水平的认知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外部的居民收入差距;二是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意识形态。如果社会外部的居民收入差距更大,可接受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会更高,反之,可接受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会降低。社会内部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外部意识形态及其变化会改变一个社会对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水平的认知,如果导致的结果是提高了可接受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则会减弱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如果导致的结果是降低了可接受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则会强化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即使居民收入差距未发生变化,社会稳定性不一定不变,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社会稳定程度不一定就会提高。
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及其变化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首先来看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高低的影响。生活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居民绝对生活水平的高低,绝对收入水平越高,生活水平会越高,反之,则会越低。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高低对社会稳定的具体影响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整个社会绝对收入水平的高低。从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的状态:一是低于生存状态;二是基本满足生存型;三是小康型;四是富裕型。绝对收入水平越高,破坏既存秩序和反社会的行为倾向应越低,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就会越小,绝对收入水平越低,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就会越大。一个社会居民整体的绝对收入水平若处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状态,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比较大,若处于第三种和第四种状态,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比较小。第二,绝对收入水平的分布结构。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收入分配的结构就决定了居民之间绝对收入水平的分布结构。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或者相当规模的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低于生存之需,社会稳定绝不可能维系,即使只是少数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低于生存之需,社会稳定也不可能维系。因为对绝对收入水平低于生存之需的居民而言,只有打破旧的社会秩序才可能改变他们的处境。第三,绝对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对一个国家而言,社会稳定不只是取决于本国绝对收入水平的高低,还要取决于本国绝对收入水平在国际范围所处的状态。一个国家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越是超过其他国家,即使其收入差距更大,社会稳定程度也不一定就低,因为“用脚投票”和打破既存的社会秩序的结果完全可能是绝对收入水平的下降: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即使其收入差距很小,社会稳定所受到的威胁也会很大,因为人们会期冀通过“用脚投票”和打破既存的社会秩序而获得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国际范围里。一个国家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绝对收入水平越低,越难于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再来看看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会提高,反之,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必会下降。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对社会稳定的具体影响与收入水平变化的方向、幅度、结构等密切相关。第一,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幅度。从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方向来看。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上升,二是下降。如果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提高,即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稳定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会小一些:如果绝对收入水平下降,即使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会的不满也会增加,社会稳定的维系也会变得困难,因为居民不会愿意以付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下降的代价来换取收入差距的缩小,更何况这种以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为代价的收入差距的缩小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从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幅度来看。则存在着三种基本的可能性,一是微变,二是中变,三是巨变,因此,就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的上升来看,就有微幅上升、中幅上升和巨幅上升,就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的下降来看,就有微幅下降、中幅下降和巨幅下降。绝对收入水平的上升有助于社会稳定,上升的幅度越大,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即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只要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普遍上升,也可化解社会的不满情绪。绝对收入水平的下降有害于社会稳定,绝对收入水平下降的幅度越大,越不利于社会稳定,如果绝对收入水平出现巨幅下降,社会稳定几无可能,也毫无道义可言。在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即使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也不会减少。如果居民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所导致的是绝对收入水平基本状态的改变,则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如果绝对收入水平变化的结果是使绝对收入水平由上一状态下降至下一状态,如从小康型下降至基本满足生存型,社会的不满会大幅度上升,如果导致的是基本满足生存型下降至低于生存状态型,社会稳定则不可能维持,即使居民之间不存在任何收入差距。当然,如果绝对收入水平变化的结果是使绝对收入水平由下一状态上升至上一状态,则会有力地促进社会稳定。
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及其变化也是影响居民对收入差距合理性的评判、对收入差距的可接受度的重要因素。在判断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会发生影响时。应考虑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及其变化。从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来看,期望值越高,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就可能越低,就越会不满意收入分配的既定状态,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相反,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越低,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就会越高,对收入分配的既定状态的不满就会越小,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小。这就意味着,即便收入差距的状态相同。社会稳定程度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于收入差距小的国家的社会稳定程度比收入差距大的国家的社会稳定程度还要低。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是由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和国际因素共同决定的,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发展历史)、现实发展状态以及面临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不同,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会各不相同,也由此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
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会随着内部和外部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旦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发生变化,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就会发生变化,对收入分配的既定状态的不满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提高了,造成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下降,其对收入分配的既定状态的不满就会增加,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越大;相反,如果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下降了,造成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上升,其对收入分配的既定状态的不满就会减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弱。这意味着即使居民收入差距本身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只要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发生了变化,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并不必然减少居民的不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并不必然会增加居民的不满,如果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提高了。即使收入差距缩小了。居民的不满也可能增加,如果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下降了,即使收入差距扩大了,居民的不满也可能减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社会稳定的充分条件,即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如果居民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提高得更快,居民的不满也会增加,无论收入差距发生何种变化,社会稳定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会增加。
三、社会保障水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统筹协调性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向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的宗旨和功能使其对社会稳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保障的发展对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发达国家社会稳定程度较战前大为提高,除了由其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所带来的高的绝对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作用外,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其社会保障的发展。一个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重大,总体而言,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条件下,社会保障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终会产生何种性质以及多大程度的影响,还要取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特征。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存在差异,各国的社会保障发展模式会有差异,模式的差异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一,社会保障对象体系的设计。如果社会保障以全体国民作为保障对象,以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而陷入经济困难的国民为优先保障的对象。那么社会保障的发展无疑会有助于社会稳定。如果社会保障不是以经济困难居民作为优先保障的对象,不是以全体国民作为社会保障发展的最终目标,而是以特定的居民甚至于特定的利益集团作为优先和特定的保障对象,即使有社会保障的发展,其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也很有限,甚至于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二,社会保障的水平。虽然并非保障水平越高越好,但若社会保障水平过低,特别是对特殊困难群体(如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困难群体)的保障如果不能满足其基本生存之需,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第三,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各自又包括多方面的项目,由于不同项目所保障的人群不同,不同类别的人群的需要不同。他们的生活状态对社会稳定所造成的影响是存在着差别的⑥。社会保障只能随经济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部分人群再到全体国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保障发展的体系结构。合理的选择应是按照生存保障需要的顺序做出选择,如果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的选择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选择的,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如果不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选择,则无助于社会稳定。第四,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虽然获得社会保障能够提高福利水平,但如果社会保障的给付或者待遇分配不公平,则会引起社会的不满。社会保障本身就会成为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一般而言,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后的居民收入差距要小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总体而言,这样的结果应当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是不是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后的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就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呢?应该说。很难形成这样的结论。要使国民收入再分配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因素,需要统筹考虑和协调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权利,严格遵循按劳分配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只有这样,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经济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社会的精英阶层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经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绝对收入水平才能有不断提高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应该是由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不应该通过干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方式去实现应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去实现的目标。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充分考虑先天和后天、自然和非自然因素的差别所造成的能力和收入的差别。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合理的调节应当是减富助贫,实现人人获得基本生存的权利的目标,同时矫正在初次分配过程中由各种不公平、不合理因素所造成的收入差别。但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能成为一个简单的劫富济贫的过程,更不能变成居民收入平均化的过程。若如此,不仅精英阶层不满,普通阶层也会不满,社会稳定就无法维系。因为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会失去效率,经济发展就会倒退。从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来看,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后,最终分配格局与初次分配的格局相比较,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最终分配格局与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格局没有什么差别,二是最终分配格局改变了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格局。就第一种情况来看,根本没有达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意味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没有实现统筹协调。就第二种情况来看,具体包括三种情况:其一,最终分配格局强化了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格局,即劫贫济富:其二,最终分配格局颠覆了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格局,即灭(旧)富造(新)富;其三,最终分配格局修正了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格局,即减富助贫。从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来看,经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后,如果形成的是劫贫济富的格局,那就会背离再分配的目标,制造社会不稳定。如果形成的是灭富造富的格局,经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劳动贡献多、要素贡献多的居民比劳动贡献少、要素贡献少的居民的所得还要少,则必然会损害经济效率,引起社会的不满,社会稳定难以维系。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格局与初次分配的基本格局不应该相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是对收入初次分配的“改性”,而应该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修正。因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统筹协调性的差异,完全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居民收入差距虽小,但社会稳定性却很差;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虽比较大,但社会稳定性却比较高的情况。
四、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强弱及趋势
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强弱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首先会因为居民收入差距的状态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强弱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小,反之,则越大。其次会因为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方向不同而不同。总体而言,居民收入差距的向下刚性越强,其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越大,向上刚性越强,其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越小。再次,会因为居民收入差距刚性的变化趋势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同的影响,但影响性质如何则要取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起点状态和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合理性以及最终所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
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及趋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除了上述一般性影响之外,还因为居民收入差距刚性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可以分为时间刚性和结构刚性,时间刚性和结构刚性的强弱及趋势不同,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不同。在居民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刚性越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同时,向下刚性越强,越会损害社会稳定;相反,居民收入差距的时间刚性越弱,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会越小,同时,向上刚性越强,越可促进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差距的结构刚性可以分为阶层结构刚性、行业结构刚性、地区结构刚性、所有制结构刚性、单位结构刚性、国民与非国民结构刚性等等。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也会有差异。
第一,居民收入差距的阶层结构刚性及趋势。在居民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阶层结构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因为收入差距小而小。但在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阶层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如果低阶收入阶层没有进入高阶收入阶层的可能性,必会不断积聚社会不满,最后引发打破社会秩序的行为。相反,如果阶层结构的刚性很弱,即虽然收入差距大,但处于低阶收入阶层的居民和处于高阶收入阶层的居民是经常变化的,是不固定的,低阶收入阶层进入高阶收入阶层的可能性很大,高阶收入阶层变成低阶收入阶层的可能性也很大,这样累积社会不满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会小得多。从居民收入差距的阶层结构刚性的趋势来看,在居民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无论是向上刚性强还是向下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都会比较小,但若向上刚性弱化,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增大。在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则会越来越大: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则会变小。
第二,居民收入差距的行业结构刚性。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行业结构刚性强,行业之间的不满会较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因此较小。但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行业结构刚性很强,即低收入行业不能变成高收入行业,高收入行业也不能变成低收入行业,其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会很大。如果劳动力不能由低收入行业进入到高收人行业,就更会大量累积社会不满,最后引发社会不稳定。相反,如果行业结构刚性很弱,即虽然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但低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行业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低收入行业可能成为高收入行业,高收入行业也可能成为低收入行业,行业之间的不满就会比较少,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就要小得多。从居民收入差距的行业结构刚性的趋势来看,在行业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无论是向上刚性强还是向下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都会比较小,但若向上刚性弱化或者向下刚性弱化,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则要取决于最终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的大小及其与行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的关系等因素。在行业收入差距大,且行业收入差距与行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负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条件下,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则会越来越大;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则会变小。在行业收入差距大,但行业收入差距与行业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正相关的条件下,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则要看最终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的大小及其与行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因素: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相对而言,对经济效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应可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区结构刚性。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地区结构刚性强。应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地区结构刚性很强,即收入低的地区居民收入不能增长,高收入地区的居民的收入又不能下降。地区间的矛盾就会累积,其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就会增加。如果劳动力不能由低收入地区流入到高收入地区,就更会累积社会不满,最后引发社会不稳定。相反,如果地区结构刚性很弱,即虽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但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经常变化,这样,即使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大,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要小得多。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区结构刚性的趋势来看,在地区间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无论是向上刚性强还是向下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都会比较小,但若向上刚性弱化或者向下刚性弱化,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则要取决于最终所造成的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劳动力流动性的高低等因素。在地区间收入差距大,且存在劳动力流动壁垒的条件下,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则会越来越大;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则会变小。在地区间收入差距大、但劳动力可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则要看最终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的大小等因素: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则可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居民收入差距的所有制结构刚性。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所有制结构刚性强,对社会稳定不会有多大的影响。但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所有制结构刚性很强,且劳动力流动困难,就必然会引起社会不满,最后引起社会不稳定。相反,如果所有制结构刚性很弱,而且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就要小得多。从居民收入差距的所有制结构刚性的趋势来看,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无论是向上刚性强还是向下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都会比较小,但若向上刚性弱化或者向下刚性弱化,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则要取决于最终所造成的所有制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劳动力流动性的高低等因素。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收入差距大,且高收入单位为非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条件下,如果结构刚性的变化趋势是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则会越来越大,并且劳动力的流动性越低,危害越大,但如果高收入单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虽可能会损害效率,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应很小,并且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影响越小;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则整体而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会变小,,
第五,国民与非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结构刚性。国民与非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的结构刚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首先取决于国民与非国民在收入差距中的地位,如果是国民的收入高于非国民的收入,即使存在收入结构的刚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会很小,如果是非国民的收入高于国民的收入,若存在收入结构的刚性,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就要看收入差距的大小和刚性的强弱。如果非国民和国民的收入差距很小,即使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会不大,如果刚性弱,影响会更小。但如果非国民和国民的收入差距大,刚性很强,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国民的不满,最终势必危及社会稳定,若刚性弱,国民的不满会减少,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会小得多。从国民与非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结构刚性的趋势来看,在收入差距小的条件下,无论是向上刚性强还是向下刚性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都会比较小,但若向上刚性弱化或者向下刚性弱化,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则要取决于最终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变化的性质和差距的大小等因素。在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是国民的收入高于非国民的收入,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虽可能会损害效率,但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应较小;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对社会稳定应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在收入差距大的条件下,如果是非国民的收入高于国民的收入,如果向下刚性强,向上刚性弱,社会不满会增加。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会相应地越来越大;如果向下刚性弱,向上刚性强,则可减少社会不满。促进社会稳定。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强弱及变化是由经济结构、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政府的政策等不足以消减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甚至于倾向于增强居民收入差距的刚性,则势必会引起和加剧社会不稳定。从社会稳定的目标来看,应该通过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等的改善推动居民收入差距向柔性的方向变化。
结合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影响的分析,可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应该对这种影响给予高度的关注;第二,其他因素对社会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便居民收入差距状态相同,社会稳定程度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差异;第三,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影响的性质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尽可能考虑这些因素及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要把收入差距本身和其它的因素的区分开来;第四,收入分配因素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明确这些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影响的性质是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条件,只有全面考虑现实中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作者简介:曾国安,男,1964年生,湖南常德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胡伟业,男,1970年生,湖南张家界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