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公开课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2013-04-29晏玉珍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8期
关键词:素质

摘 要:目前,网络公开课在大学生群体中被热捧,其火爆的背后,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网络技术的驱动,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心理动机使然。

关键词: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网络公开课;素质

收稿日期:2013-06-10

作者简介:晏玉珍(1977- ),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的理解中,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一直被国内高校所重视和推崇。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速、网络视频技术的成熟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公开课以其崭新的传播形式、随时可取的内容渠道、可选择的丰富课程被广大高校学生所接受,即网络公开课。

一、网络公开课的现状及趋势

公开课是以公开授课形式为企业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工作技能提升的培训服务,适合参加公开课培训的人群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但是,这种定义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界定,如果具体到网络公开课则有所不同,网络公开课被赋予更多的含义。低门槛、随时性,甚至没有学分压力即可获得想要获得的知识,已经成为高校不少学生的新宠。

1.网络公开课的国内外现状

网络公开课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发起课程开放运动,将其所有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对社会开放,各界人士都可以免费使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8月,美国共有近400所高校的13个门类的课程对社会开放,无疑为广大需求者获取学校资源提供了捷径。

在我国,公开课程的有关概念可以追溯至10年前,在国家倡导精品课程的氛围下,许多高校积极响应,以促进学术交流。但是当时的可用资源很少,且内容单调、更新缓慢,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到了2010年11月1日,网易率先推出了“视频公开课”专题,上线了20门课共1200多节,其中200多节提供了中文字幕。上线的课程主要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流学府,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观看和下载,一时间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关注。紧随其后,新浪网以及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汇总并上线了大量的公开课资源,积极推进了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发展。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启动2011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希望能够有效整合更多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提升。

2.网络公开课的发展趋势

网络公开课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下的非物质文化产物,其受益群体尤为广泛。对大学生而言,其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因此,网络公开课必定会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未来的网络公开课将进一步发挥资源整合的功能,但是如何提高网络公开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是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下公开课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动因

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在其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理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从而受到世界范围的瞩目。

1.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机理

在奥苏贝尔的理论框架下,他把有意义的学习演化为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过程。在这里,实质性和非人为性是衡量一种学习是机械学习还是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所谓非人为性,奥苏贝尔认为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应具有客观合理的基础;所谓实质性,则是本质而非字面的联系。奥苏贝尔指出,学习者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需要有主动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二是学习材料必须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意义。潜在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便引起有意义的学习产物——心理意义。心理意义的产生意味着所学材料被有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并成为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生喜欢网络公开课,事实上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恰恰迎合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机理,除此之外,也有其自身的动因。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来看,大学生喜欢网络公开课,有其认识驱动、自我提高、附属驱动三个层面的映射。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和人生阶段,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抱负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互不相同,决定其学习动机在内容、来源、作用持久性的方面也各不相同。

2.有意义地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同化。在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驱动动机中,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是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奥苏贝尔认为,在这三种驱动力中,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是外部因素,而认知驱动力则属于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及渴望。而网络公开课如此吸引大量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认知驱动力的驱动。认知驱动力是学生渴望获取、理解、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当这种倾向可以获得满足或者具备可以满足的条件时,这种内在的认知驱动力就会发挥极大的效能。

由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塑型期中,强烈的被认同感是其自身迫切的一种需求,而全新知识的获得恰好能够满足其需求。因为网络公开课全新的知识,可以让他们获得展示的资本,所以自我提高以及附属驱动的需求,也成了大学生要主动上网络公开课的外部驱动。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详细论述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不同。在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内容是直接呈现给学习者的;而在发现学习中,要学习的内容是需要线性线索的。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将定论呈现的内容加以内化即可;而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则需要进行独立或者有指导的发现,然后才能将发现的结论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去。而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区分中,网络公开课有接受学习的成分,但是更多的则体现了发现学习的属性。因为网络公开课中“我能思考,我能解决”的欲望激发成分更多,更能激起学生展示和学习的欲望,并且低清晰度、非接触式的课程也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三、网络公开课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意义及启示

1.网络公开课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意义

首先,在视野的拓展上,网络公开课消弭了学生因为学校的差距而造成的知识鸿沟,让学生有更宽广的心去想象更多的事情。其次,网络公开课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驱动性。当海量的知识存储放在学生的面前时,学生学习的自我驱动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再次,网络公开课让学生对于世界观的塑造更加立体。在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当学生接收到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时,尤其是一些在国内较少接触到的课程时,学生的思辨能力、认知能力都可以在网络公开课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2.网络公开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公开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高校网络课的存在,让不少学校出现了学生旷课、逃课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觉着网络公开课的效果要优于课堂的口传心授。其次,网络公开课还没有纳入学分之中,这样学生所学永远都只是一个附件选项,对于正统的学校评价体系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再次,网络公开课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并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虽然网上内容种类繁多,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适应每一个人,有些内容对学生是有正面影响的,也有个别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正向引导的,如果仅仅以一种课外活动的心态看待网络公开课,最后对于学生所思所想的跟踪必然会出现管理盲点。

参考文献:

[1]李京京.网络公开课的发展研究[J].教育,2013,(2).

[2]孙丽娟.浅谈网络公开课的发展态势及开设图情类公开课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6).

[3]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责编:赵 东

猜你喜欢

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THEBUSINESS OF BEING BORN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析当代中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关于音乐综合素质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基于AHP的大学生体能素质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