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的财政现象导入财政基础课教学
2013-04-29窦伟
摘 要:在财政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比较擅长的具象思维,从身边的种种财政现象入手,通过启发、引导,强化学生对财政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财政现象;财政基础;教学
收稿日期:2013-06-21
作者简介:窦伟(1969- ),女,河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会计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扶贫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财政的“集中性分配”实质上是一种分配,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这是理论界对财政现象公认的总结和概括。对财政的认识、理解并参与其中是每个公民享有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的前提,也是每个公民追求幸福和安宁的重要保证。然而,要想充分认识、理解财政的概念及实质,对于社会认知薄弱的学生来讲绝非易事。如果说财政的概念是抽象的,那么财政现象却是具体、生动、丰富的,不仅有维护天下安澜的国防建设、保障公民素质的基础教育等财政支出,还有企业与个人依法纳税等财政收入。可以说财政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财政基础课教学应该从财政现象入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种种财政现象,利用学生比较擅长的具象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象导入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就实行了有条件的免学费政策。2005年,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助学金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同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将资助对象逐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此,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29.2亿元,其中免学费补助资金80.7亿元、国家助学金48.5亿元,约534万中职学生得到资助,约1244万名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学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二、问题提出
1.为什么国家要向中职教育投入巨资来提供免学费补助资金和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这项巨资来源于何处,能否有保证?
2.国家资助制度实施的关键是什么?
三、教学思路
通过财政现象的导入,教师围绕所提问题,将财政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理论关联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众所周知,办教育投资大、收益率低、回报时间长,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市场供给教育产品是不可行的,容易偏离社会成员和经济发展需要的理想状态。同时,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效应,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而教育所需的投入不能直接按受益原则由单位和个人负担,它应该由国家来负担。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的生产一线、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具有公益性。目前,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的公共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但从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或城市困难家庭,所以国家向中职教育投入巨资是为了保证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因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出现问题。显然,政府向学生提供国家资助的举措是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政府活动和公共服务,如国防、行政、普及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要知道社会需求是无限的,国家的可分配资源是有限的,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国家要根据不同时期政府公共服务的重点,调节资源在公共需要之间的配置,力求公共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中职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反映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政府以建立和谐社会为己任,是教育服务于社会和教育财政走向公平的内在诉求,它充分体现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这种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职责。综上,公共财政是政府向市场活动提供无差别的、一视同仁的服务,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和非盈利性的特征。此外,公共财政还是法制化的财政。公共财政法制化的特征主要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直接从事的活动,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公共财政“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实际上是依靠法律程序来完成的。财政分配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过程。也正是公共财政的法制化,政府收支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包括税收、政府非税收入、债务收入以及政府间转移等收入。国家的这些收入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定程序来进行。例如:财政收入90%以上都来自税收,对纳税人、税率、减税免税、课税对象、纳税期限、违章处理等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财政收入的目的是确保财政支出,对中职的国家资助所需的巨资来源于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收入,它不仅能保证学生免费入学,还能保证符合条件的学生助学金足额按时发放。国家财政这种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就是财政支出或叫做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从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开始采用按支出功能的分类方法,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800项来反映政府职能活动以及政府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不管什么形式的财政支出,都能够凸显公共财政的特点。具体到国家资助政策,《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以及《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文件都对资助对象、资助范围、资助金额、发放方式与时间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恰恰是确保国家资助制度实施的关键。
一般来讲,学生对国家政策、社会形势等宏观事物不是十分关注,但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却十分敏感。在公共财政的教学中,老师除了诱导与分析,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刻学习国家资助制度的有关文件,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发现更多的财政现象。如《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第七条规定:国家助学金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6∶4比例分担。通过此条规定,可以向学生进一步介绍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文件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财政活动常识,解决学生的有关问题。如了解到上中职学校可以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标准,学生往往从入学开始就惦记着这笔“巨款”,变着法的问老师这笔款项何时发?学习了这份文件,学生除了解国家助学金的性质、范围、资助对象评选与审定等内容外,还会明白国家助学金是预算下达,国家助学金拨付是有一定的财政支出程序的,其结余资金有严格的管理要求等。这样,学生的认知就扩展到对财政预算的认识。财政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是指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既然是计划,其实施就需要一个过程;既然是政府的计划,其信用度是不容置疑的。懂得这些财政常识,学生就不会为助学金是否发、何时发而焦虑。
因此,单从中职国家资助制度导入教学,就可将财政基础知识中的社会公共需要、公共产品、公共财政、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预算等关键词有机结合起来,立体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公共财政的特点与作用。其实,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的财政现象还很多,譬如近年政府向中职学校不断增加的实训设施设备投入,郑州市在校学生每年只需缴纳30元就可享受保额高达100000元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财政现象可谓随处可见,只是学生受其阅历、认知所限往往“视而不见”,因此财政基础课教学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财政现象的眼睛,用财政基础知识来正确认识社会,做明事达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总之,有别于其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务性学科,中职财政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生活中具体的财政现象入手,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讨论,是提高中职财政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彭明强.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