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评传比较阅读
2013-04-29傅真慧
傅真慧
【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了一股研究钱钟书的热潮,对于其小说、学术著作的研究甚至有人提出了所谓的“钱学”一词。钱钟书本身也成了研究的热门,为其作传的人也是颇多并且延续不断。本文选取两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评传,一是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一是汤晏的《一代才子钱钟书》,试图通过这两本书的比较阅读,来窥探这两本书的异同、特点、得失。
【关键词】钱钟书传;孔本;汤本;比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钱钟书带着《围城》以王者归来般的姿态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钱钟书的“回归”一是因为《围城》再版的热销和改编电视剧的热播,二是因为在访问欧洲、美国及日本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当地及汉学界引起了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劫后中国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儒学大家!至此,“钱学”开始兴起,为钱钟书作传的人也不下十余个。其中孔庆茂的《钱钟书传》和汤晏的《一代才子钱钟书》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一
同为钱钟书作传,又是在相距不远的前后几年问世,这就使得这两本书极具比较价值。两本书的作者在前言后记中都诉说了为钱钟书作传的难处:钱先生很少谈自己和自己的文字,而且阻止别人宣传他,尤其是在功成名就之后更是深居简出,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见。研究者们获取的资料一方面来自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友人对钱钟书的回忆文章,这就增加了为钱钟书作传的难度。两书作者都提及了自己为钱钟书作传的原因:对钱钟书作品的喜爱和对其为人的敬仰。关于作传的难处和原因,两书作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两书都叙述了钱钟书传奇的一生,主要事件大致相同,但在细微处变化也是不小的。首先,从时间上来看,两本书的时间跨度并不完全重合。孔本问世较早,作者一九九一年成书,当时钱钟书还健在。而汤本出版时钱钟书已经去世,因此汤本更加完整,纵观了钱钟书的一生,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一个补充。这个补充虽然短小,但可使读者对钱钟书有一个完整地了解。汤本中记录了钱钟书葬礼的简单朴素,“不举行任何纪念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彰显了钱的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生前淡泊名利,死后也宁静悄然。
其次,两者的侧重点也不同。孔本比较注重对钱钟书先生著作的介绍,从章节标题中可以明显看出。第四章“钱钟书的散文和短篇小说”,第五章“钱钟书与《围城》”,第六章“钱钟书与《谈艺录》”,第十章“不朽的巨著《管锥编》”,用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专门介绍钱钟书的著作。另外,在其他章节中,钱钟书的诗作也是零星散布。相比之下,汤本更注重对钱钟书家世背景、生活环境的叙述。作者开篇便是对钱钟书家世的介绍,通过前三章“家世”、“幼年”、“父亲钱博基”的叙述,把钱钟书的成长环境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觉得钱钟书成为儒学大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作者没有给钱钟书设置一个“神童”的起点,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钱钟书才是真实可信的。
再次,在叙述方法上两者也略有不同。孔本共计十二章,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诉说钱钟书。对于相关人物如父亲钱博基、夫人杨绛等的描述也完全依附于钱钟书,为更好地展现钱钟书而零星地穿插其中。在汤本中则大有不同,作者总体上仍以顺序为主,但会插入对某一人物的专门介绍,如第三章则用一整章来系统地介绍其父钱博基,在第五章中,则用一小节来专门介绍杨绛,等等。这样一来,次要人物的描写有点有面,令人印象深刻,可为描写传主更好地服务。
汤本出版较晚,有些变化是作者匠心经营,是对前人的改进和完善。而有些变化则是因为两书的写作时间和作者的生活环境不同。传记作者要从环境中去说明传主,而比较两本传记时,我们亦不可忽视作传者的生活环境。不管怎样,两者都尽了自己最大地努力向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的钱钟书。
二
由于钱钟书先生很少谈自己及自己的文字,晚年又避居谢客,传家们拿到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加大了为钱钟书作传的难度。作传者大多只能从流于世面的文章中去搜集资料,有论者道: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钱传则是杨绛笔下钱钟书的扩写,然后将一些印象散记以及书评杂糅其中。此言虽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作传者要想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要煞费苦心了。笔者先是阅读了孔本,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在开始阅读汤本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随着阅读的推进,逐渐体会到两者的不同,发现两书各具特色,各有春秋。
孔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对钱钟书学术著作的分析。前文也曾提到,正文十二章有四章专门论述钱钟书的学术著作,可看这一份量之重。孔本后记中道:“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凡与钱先生有关的文章、书籍都找来阅读”,这自然也包括钱钟书的著作。书中不仅有作者的客观陈述,更有不少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如谈到《谈艺录》时,作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为这部著作总结出四个特点:知识之博、方法之新、论述之精、文采之美,分析有理有据,通俗易懂。同时作者又不偏掷一词,多处引用其他评论者的观点,如在总结《管锥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时,较多的引用了郑朝宗的观点。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理解钱钟书的学术著作,又为读者从精神层面上解读钱钟书提供了渠道。
较孔本而言,汤本的行文更具国际视野,是一部集国际性和开放性、历史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评传。如果说孔本把聚焦点心无旁骛地投在了钱钟书身上,“别无旁枝溢出”,那么汤本在聚焦的同时又彰显其发散性思维,把钱钟书置于一个更加立体的时空中来观察。这里所说的国际性是指作者身处国外,又亲历了钱钟书的访美之旅,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来展现钱钟书。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钱钟书《围城》盗版和版权之争的讨论中。盗版、版权之争是畅销书的常见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大陆作者的传记中几乎是一个禁题,这既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又屡禁不止,难以彻底解决,对于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作传者是三缄其口的。而汤本作者就对《围城》盗版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钱钟书夫妇和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版权诉讼也进行了详细地叙述。作者在引言中提到,“大陆出版的书难免脱不了框框,有框框就有忌讳,就不能畅所欲言。”作者常年侨居海外,社会风气开放,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作者的思维也更加西化,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一样,这些都是汤本具有国际性和开放性必不可少的因素。
汤本传记又具有历史性和知识性。书中对租界的由来,清华、牛津、西南联大等国内外高校的历史都有专门的介绍,把与钱钟书有关的社会环境都进行了简洁的梳理。作者注意到描写钱钟书必不可少的外围人物,除父亲钱博基和夫人杨绛外,清华外文系的教授们、西南联大的同事们都有专门的段落提及。笔者在感叹作者资料详实的同时,也不禁感叹那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作者把钱钟书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和人际关系之中,知其世论其人,使得读者对钱钟书的了解更加全面、多维、立体。
三
两本评传各有特点,比较阅读之中优劣得失更是显而易见。孔本虽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在同类评传中销量最大,但历来评论者对这本书都是颇有微词。伍立杨认为“孔本《钱钟书传记》板滞肤廊,尽管用心良苦,致力甚勤,可惜使偏了劲,热忱远过于功利,譬如画人像,待其收笔,却只见一堆衣饰、纽扣、眼镜,主体尚无些微像!”批评甚为犀利。而郭济访的批评则较为婉转,“资料的真伪仍有待考证;过于拘泥于史实,便不可能放笔摹写;记事有余,捕捉精神的闪动便显得不够。”笔者学资尚浅,然而在细小处确是有些拙见。作者在为钱钟书作传时溢美之词过多,给人一种浮于半空的飘渺感。在作者笔下,少年钱钟书就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他的成长近乎传奇,这可以加深读者对钱钟书的崇拜,但也拉远了读者与钱钟书的距离,只能远远地膜拜。孔本作者用“文化昆仑”和“中国诗话的里程碑”来评价钱钟书的学术著作,虽是引用前人观点,但难免有些断章取义、人为拔高之嫌。
孔本书后有三个附录,《钱钟书年谱》、《钱钟书著作目录》、《“钱学”资料索引》,这大大增加了这本传记的学术价值,可以说是这部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这三个附录所占篇幅不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要费力不少,是一项繁琐的工作。许多传记写作者为图方便都不再做这方面的工作,可见作者是秉着严谨负责的态度来写作这本传记的。这三个附录,尤其是《“钱学”索引资料》,对“钱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化地梳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这是此本传记不可忽视地贡献。
汤本最大的优点是查证详实、资料丰富。作者汤晏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接触钱钟书的作品并成为“钱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美国和钱钟书相识后,与钱钟书、杨绛夫妇通信联系了二十多年。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多次写信向杨绛先生请教。杨绛先生虽然因“未能从头至尾细读原稿”而婉拒为此书写序,但在书出版之后,汤晏有机会拜访了杨绛,杨绛细读此书后,进行了批注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意见。书再版时,根据杨绛的修改意见进行了校正,可以说汤本是得到杨绛先生认可的,这就使得汤本更加真实可信。书中还附有不少弥足珍贵的资料,作者影印了钱钟书先生的大学毕业证书和部分钱钟书、杨绛夫妇书信的手稿。同时作者没有拘泥于文字的叙述,在书中附有多幅钱钟书及其一家的照片与文字相互照应,图文并茂,为严肃的传记行文增添了一些趣味性,使得全书严谨中不乏生动活泼。
汤本在语言上更加客观,少溢美之词,对前人有失史实的结论进行了纠正,对不确定的细节进行辩证的分析,没有妄加评论。如胡志德在《钱钟书》一书中说,牛津曾聘钱钟书为中文讲师,但被他谢绝了。汤晏经向杨绛求证,发现事实上并没有此事。汤本对孔本中罗家伦校长召见钱钟书的时间也进行了修正,等等。在溢美与史实面前,作者选择了尊重事实,“不虚美,不隐恶”这是传记文学诞生以来的一贯追求,公允评价更是传记文学的一大准则,这在汤本中都得到了传承。
两本传记比较之下汤本更为客观全面,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孔本的价值。孔本早汤本约十年,孔本中存在的问题必为汤本所注意,可以说前人的版本为后来者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为钱钟书先生作传这一工作并没有中止,这是一个延续的动态过程,正是有了前人的铺垫,后来者的钱钟书传记才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孔庆茂.钱钟书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2]汤晏.一代才子钱钟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伍立杨.五本钱钟书评传[J].博览群书,1996(6).
[4]郭济访.《钱钟书传》编余漫记[J].中国图书评论,1993(5).
[5]汤溢泽.论重写钱钟书传[J].理论与创作,2007(1).
[6]桂杰.九旬杨绛为夫传再版含泪增补家事[J].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