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就业文化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2013-04-29郭小婷

职业时空 2013年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

郭小婷

摘要:就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校园文化的继续和延伸,引领着师生精神追求方向。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势必彻底推动整个就业文化的发展和就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变革。基于时代特征,从文化不同层面协同创新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就业文化内涵到外延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网络;就业文化;协同创新

就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校园文化的继续和延伸,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形成的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势必彻底推动整个就业文化的发展和就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变革。

一、揭示网络时代就业文化困境

(一)物质和制度文化层

1.在当前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各高校纷纷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口号,把就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有关就业的研究日益活跃,成果渐丰。但大部分研究还是以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实践出发,归纳在工作中的问题和现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高校就业指导暂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比较现代的指导方法和比较专业的实践场所。网络时代就业文化模式亟待创新。

2.随着微博的日益火热,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微博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三亿。目前移动互联网相比传统互联网,由于移动设备的随身性和私密性等特点,受到90后大学生的强烈追捧。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推动正能量迅速传播的媒介与平台,也引起就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90后大学生的这一偏好,不断丰富就业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增强互动性,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思想和行为文化层

网络时代的学生没有因为网络变得虚幻,反而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少学生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来形容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处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企业的重视,承担更大的责任。根据随机抽取某校1019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关注未来发展的同时比早些年更关注现实:一、拥有驾照的比例已达52%,远远高于具有英语四级和计算机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二、学生就业最看重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机会不再一枝独秀,77%的学生已经把薪酬列入前三位,仅次于个人发展机会,并远远高于其他选项;三、愿意从低层做起的学生比例较之前降到37%,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不就业的比例上升至23%;四、76%的学生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求职中排在前三的最困扰的因素。

二、网络时代就业文化协同创新模式的当代价值

就业文化本身更多代表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塑造方向和魅力。面对网络时代90后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新想法,构建就业文化协同创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时代思潮的呼唤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政策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已被世界各国政府所公认。就业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涉及学生、就业和文化几大要素,且与时代紧密相关,呈现出“新”、“繁”、“急”、“特”四大特征[1]。“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就业文化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风向标,引领师生精神追求方向。就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引领师生的精神世界追求方向。尤其当前网络时代,各种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传播,90后大学生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诱惑,更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只有与时俱进提升就业文化的品味和影响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就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研究人的问题,绝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时代,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后教育产业化”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随着参加高考人数的逐年下降,生源不断萎缩。教育业即将进入到“买方时代”,学生会有更多选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业文化的塑造也非一朝一夕。从就业文化入手,加强就业文化校园建设,提早布局,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是高校异军突起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文化的内驱力作用,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共同追求和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坚定拥护者和自觉践行者,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业文化建设是学校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全面腾飞的重要力量。

2.就业文化的本质是解决人的生存和长期发展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文化建设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构建就业文化建设体系,就是要从就业文化的内涵建设上来发展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就业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注重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确保就业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突出的地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构建就业文化协同创新模式的思路

根据网络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文化建设要把培养现代人才、服务社会作为定位,面向基层建设,形成学校搭台、校企合作、校内外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

(一)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创新就业文化产品

1.技术创新,为开辟就业文化拓展新途径。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不断认识、探索和完善自我、勇于创新的过程。[3]就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要求学生能够首先掌握适合自己的“专业文化”,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专业文化是“体”,其他都是“面”。就业文化建设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就业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上来。要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的现实需要,才能让就业文化教育的价值目标超越校园,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就业文化建设受到诸多限制。作为就业文化引导者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变革和转型时期就业内涵的演变和形式的突破。推进就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和抓手改革。突破体制瓶颈,开辟就业文化拓展新途径是改革的重点。网络时代,手机是终端机,是学生接受思想的关键窗口。APP以手机和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利用其分散化的产品和交互式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势必彻底推动整个校园就业文化的发展。利用这个窗口构建牢固的思想阵地是改革突破的重要节点。根据当前流行的APP,开发出适合就业文化传播的APP程序,构建有关就业创业的云的平台,制造话题,进行活动造势,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是就业文化拓展的新思考。

2.产品创新,打造就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4]

大学的就业文化并不是外在注入的内容,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纯粹精神,而是潜在于大学就业现实的自我追求、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信仰,是支撑大学确立自己的位置的精神力量。从就业文化质态构成看,校园就业文化是以就业思想层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层、物质层、行为层的通心圆结构。[5]这四个层次间相互支配,相互作用。大学教育很少将抽象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些抽象的内容渗透、融化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际的学习就业中。显然,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的教育需要内容具体化、方法多样化、策略隐蔽化等处理。[6]

网络时代就业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就业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也就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就业文化之中,使之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这是一种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如拍摄师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最大化地将职业精神融入生活中、经济中,助力就业文化,打造响亮品牌,努力为就业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成为就业文化创新的“动力源”,就业成果转化推广的“孵化器”,就业文化建设的“服务站”。

(二)探索多元协同服务模式,夯实就业文化建设内涵

1.机制创新,观念协同,促进就业文化健康发展。网络时代就业文化建设必须摒弃“冷兵器”时代一味的“灌输”模式,更多地要通过学校搭建平台,创造一种“自发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现实的职业价值观,传递就业文化核心价值。

就业文化具有“品牌”示范效应。就业文化校园建设,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而认识问题的关键在校园最基层。就业文化建设的依托点在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不自觉中渗透给学生。[7]就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维度,其重要载体是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中要特别融入“客户”元素。客户元素的导入就是要倡导作为校园就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学生活动要走向市场,走向企业,走向需求,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沉浸在象牙塔,自娱自乐。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校园就业文化的领导机构,网络时代更应该在机制上进行创新。改变这种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制定出民主选举的办法,将学生组织干部的选举作为一件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大事,提供公平的平台给优秀的学生。这样选举出的干部才会把学生当作“客户”,融入客户元素。

引入“客户”元素的创新机制必须以学校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必须从学校规划和规章制度上确保一线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具备积极的就业意识,使学生无论是课堂上、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受到良好就业文化的熏陶,让“客户”元素落地生根,让学生提早进入社会,提早进入工作状态,形成校园就业文化建设的习惯势力。

2.整合资源,组织协同,构筑就业文化良好生态环境。网络时代既是协同发展的大机遇,又是高位发展的大舞台,更是创新发展的大课堂。高校需要秉持新的理念,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运用自身智慧,在现有条件下有所担当,创造新的机遇。让高校的兴奋点与企业的追求点和政府的兴趣点有效聚焦。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协同优质企业资源,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高校可为就业文化建设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平台和智力支持,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中心。[8]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现代产业要求,与政府、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平台+项目”运行架构,高校出人才和资源,企业提供市场和岗位,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支持,有计划地进行项目研究和推广,推进高校组织结构向更具开放性的模式转型。通过这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企业获得自身发展的核心资源和人才,降低了创新成本和风险;高校把地方优质企业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服务地方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学生培养与职业发展一体化。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网络时代还需追求家长、社会与学校就业文化教育的“同向”。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社会资源广泛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最大化地争取家长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参与,大力营造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全方位立体构筑和谐健康的就业文化生态环境,共同把握学生就业成才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多元协同服务模式,促进网络时代高校就业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文堂,等.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再认识[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林伯海,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4] 闫湛瑶.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长白学刊,2013,(1).

[5] 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J].江汉论坛,2012,(7).

[7] 梁业胜.试论高职院校和谐就业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

[8] 卜琳华,等.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

Employment Cultural Synergy Innovation Model to Construct Network Era

GUO Xiao-ting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ampus culture, is the continuance and extension of campus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leads the spirit pursuit dire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twork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hanged people's lives, is bou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mployment culture thoroughly and employ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mode of change. Based on The Time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cultur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embodi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denotation of highly unified employment.

Key words: network; employment cultu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网络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