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效 预 设, 精 彩 生 成
2013-04-29黄煌
黄煌
摘 要: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够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突破“预设”不足,变“预设”为生成,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构建音乐动态生成式的课堂,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改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有效预设
一、现状分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然而在平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习惯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认真执行预设的教案,甚至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特别在公开课、示范课上,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刻板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把教学仅仅看做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的想象被课堂禁锢,缺乏灵性。
由此可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在音乐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营造出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展现,调动学生自主进入音乐世界的环境,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变预设为生成,运用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失为有益的教学方式。
二、操作策略
(一)宽松的环境,催化动态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好的教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
(二)空间的预设,体现动态生成。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各种不同的智力,他们的智力是多元的。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开发、刺激、影响乃至激活学生主体的潜能,使之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目标之间肯定有关联,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开端,先备好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关注最近发展区是生成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例】:在教唱歌曲《春天来了》时,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快完成了教师制定的目标。于是教师又示范了简单的二声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聆听二声部产生的和谐之美,并与单声部进行比较,让他们欣赏并乐于表现二声部,然后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学唱二声部,以及想唱第几声部。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演唱的欲望,让目标在提升中逐渐生成。
(三)多维的互动,拓展动态生成。
互动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教例】:在欣赏《快乐的小队》时,老师手持魔术棒指挥,同学们分成小组当小精灵,老师随音乐断连、音乐的走向用指挥棒指挥小精灵们。有一位调皮的同学觉得老师真神气,深深被魔术棒迷住了,心里痒痒的,很想指挥,用手不断摸碰指挥棒。我因势利导,和他换位请他当指挥,同学们边听他指挥,边听音乐边律动,后来大家都想争当指挥,通过轮流换位,互动欣赏,一下子理解了乐曲。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上课认真极了。
(四)善于两个“及时”——处理及时与设计及时。
1.善于及时处理
“动态生成”要求用教师的睿智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及时处理教学。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唱过程没有任何问题,正是教育的最大弊端。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课堂生成,巧妙解疑,让学生积极发现,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
【教例】:在欣赏《士兵进行曲》乐曲时,一位学生用纸张做成一顶帽子戴了起来,教室里嘘声不断,欣赏也进行不下去了。我走到他身旁问:“你在干什么?”他说他是士兵,同学们也异口同声说:“士兵。”我适时利用生成情景,便问同学们:“大家会做帽子吗?”“会!”学生回答声震耳欲聋。我说:“好,下面大家每人做一顶帽子,看谁既快又好。”不一会儿,大家就做成了一大堆官帽、遮帽、平帽等各式各样的帽子,我借花献佛边听音乐边请几个同学按不同音乐给同学们戴上不同的帽子,再次听音乐时,同学们发现了规律,对歌曲A—B—A的曲式结构以坐—立或列队的形式进行表达、领会,教学取得了双赢。
2.善于及时设计
音乐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只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探寻答案。因此,一般的“意外”应该都可以通过聆听、表现,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例】:在教学《凤阳花鼓》一歌曲时,一位同学突然在课堂上摇起了拨浪鼓,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是强制批评还是因势利导?我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进行扶植、栽培,开展拨浪鼓大讨论。让学生说拨浪鼓,敲拨浪鼓,把《凤阳花鼓》的歌词改编为拨浪鼓,唱拨浪鼓,通过说—敲—编创—唱拨浪鼓,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既学习了歌曲的旋律,又了解了拨浪鼓的全面知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当我们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及时调整,重构共建,使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教学以开放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总之,音乐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变预设为生成,变刻板为灵动,使课堂重心下移,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骏主编.《交互式学习》.
[2]郑依波.《新课程》[J].新课程·创新刊,2006,06版:20-31.
[3]谢嘉幸.师生关系——音乐教育的现代观念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2001(7).
[4]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5]史爱荣等主编.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