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生命成本假说探究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3-04-29付琳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

付琳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在内涵上的不同,并以生命成本假说为基础,比较不同阶层的劳动者的生命成本,说明传统城镇化在扩大内需方面效率较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并进而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农业产业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应当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生命成本假说 农业产业化

一、引言

2013年1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预示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开了序幕。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截止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应该逐步淡化二元经济结构。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本趋于弱化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 加强的趋势。中国农村小农经济式的生产方式,低农业生产率,低就业的吸纳能力的局面并未明显得到改善。这就在根源上导致了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城乡生活方式、消费意识、人口素质的脱节,使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以释放。政府虽然通过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税、农产品最低限价等途径提高农村收入水平,但农村的内生增长方式仍然没有发展起来,依靠财政收入补贴、政策优惠、进城务工改善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新型城镇化以扩大内需为明确目标。自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把扩大内部需求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内部需求包括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在私人消费方面,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按照目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到202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9亿,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消费增量足以创造相当于2007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08)。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的比重占50.32%,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对于扩大私人消费需求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本文研究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传统城镇化及其相关理论的缺陷;第三部分介绍了生命成本假说的分析框架,并据此说明传统城镇化仅仅依靠人口的迁移在拉动内需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扩大农村内需;第四部分做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传统城镇化及相关理论的缺陷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镇化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迅速。截止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过去的文献在研究城镇化对内需的扩大作用时,往往暗含了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唯一影响因素的假定,并由城镇化提高了农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事实,得出城镇化将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的隐性结论。如“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途径。(辜胜阻等,2010)”。“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程式化进程,城市化的演进又推动了收入的稳定增长,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消费需求的高涨。(贺建林,李慢,2009)”但本文认为(1)收入的增长并不等同于消费的持续增长,且消费增长率也不等价于收入增长率。(2)真实意义上的城镇化不仅仅包括农民市民化,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化。因此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市化在涵义上有着很大差别。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以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认为城镇化就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得到的只是数据上的城镇化。而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衡量真实城镇化的程度。而实际上,城镇化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整体变迁过程,它不仅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演进和变迁”成德宁(2004)。只有农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普遍受益,且具备与市民一样的待遇,而且消费方式向城市消费方式进行转变,从而改变农村的边际收入倾向,才能实现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目的。

三、生命成本假说及其现实依据

(一)生命成本假说理论的简单回顾

生命成本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定货币收入而以生产者身份和以时间为唯独支出的体力、脑力与心理负荷成本的总和(陈惠雄,2005)。生命成本假说由三个假定构成(1)消费的本质意义在于满足消费者的生命(快乐)需要,消费品满足消费者快乐需要的属性即其效用U(蒋自强等,1996)。(2)理性的消费者总是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做购买的决策,即使购买某消费品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消费者为此支付的边际生命成本。(3)收入Y被视为消费者支出一定生命成本后得到的报酬,但由于不同消费者先天和后天条件的不同,不同消费者支出同一单位的生命成本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是不同的。

因此,生命成本假说消费函数理论提出:消费C是收入与生命成本YL付出的函数。

由于消费者在支出时会使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为获得该种支出所付出的生命成本,因此,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获得同等收入付出的生命成本高的消费者在消费时会更“谨慎”,而获得同等收入付出的生命成本低的消费者在消费时会较“随意”。所以“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将由消费者为获得一定收入付出的边际生命成本T的大小决定,基于生命成本的边际倾向消费公式应为:

(二)两种类型劳动者的生命成本的比较

虽然生命成本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无法进行量化度量,但是不同就业阶层的平均生命成本可以进行比较,就如同消费者偏好,并不需要特别假定变量的可度量性,只要假定偏好可以排序并满足其他一些条件,同样可以说明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衡量生命成本:(1)劳动强度:即劳动者在单位时间投入的劳动量,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会明显高于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强度。(2)劳动环境:指劳动者所在的劳动场所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指对劳动者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各种有害因素,劳动环境不同,所需付出的劳动消耗量是不同的。(3)单位收入:指单位同质劳动所获得的收入水平。

根据帕雷的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一类劳动力市场和二类劳动力市场。一类劳动力市场的进入门槛较高,劳动条件好,工资福利待遇高,还受到一定的制度保护。二类劳动力市场的进入门槛低,劳动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就业者素质也不高。且两类劳动力市场是互相封闭的,劳动者不能自由流动。处于一类市场的企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工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技术密集程度高、盈利能力强,有支付高薪的能力。如电子计算机工业,电子乐器等高级工业产业。处于二类市场的企业一般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的边缘企业,工业化层次不高,技术密集程度低,无力支付高薪。如建筑业,采矿业等属于二类企业。因此二类市场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普遍要比一类市场从业者高。在劳动环境方面,二类市场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多为加工制造,工程建筑,矿物开采等重工业行业,接触噪声,粉尘,高温等危害程度要普遍高于一类市场劳动者,也就是劳动环境普遍较差。在单位收入方面,一是由于两类企业盈利能力不同,而是由于两类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素质差异导致议价能力的不同,使得二类市场劳动者在议价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付出单位同质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低于一类市场劳动者,或为获得相同收入要付出更多的劳动。经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二类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生命成本要普遍高于一类劳动力市场的生命成本。

在我国传统的以进程务工的农村人口为载体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民工文化层次低,专业技能差,以及户籍制度,城乡差别待遇等因素,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入二类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数据显示,农民工已占据了中国建筑劳动力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务业的60%。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农民工在付出了相同生命成本的情况下,获得了更低的报酬。

即农民工的平均生命成本>城市人口的平均生命成本。

由,

得:

即收入变动同样的单位,农民工的消费改变量小于城市人口消费改变量。并且农民工在消费时,为使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会选择消费使自己得到的满足感较大消费品种类和数量,多为较低层次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等。但由于城市房价的高企,对于空手进城且收入偏低的农民工来说在短期之内拥有购买一套住房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因此在最基本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前,人们往往不会去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巨额的房价使农民工不敢消费,严重限制了进城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中国农民获得收入特别艰难,即使某些地区农民收入高于部分城市居民,但消费率却比这些城市居民还要低”(陈惠雄,2005)。

因此,传统城镇化虽使农民工收入普遍提高,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农民工无法形成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消费习惯,或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这种扩大消费需求的方式是低效率的。

(三)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边际收益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单位生命成本的边际收益,即在农民生命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农民收入。首先,农业产业化使农民与市场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市场机制在生产资料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增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带来更多收益。其次,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生产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并在相关参与者间进行分配,使农户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增值带来的利益。第三,农业产业化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可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提高农民销售利润。

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使城乡居民生命成本差距缩小。农业产业化可通过实现农民本土就业,提高职业层次,使产业化后的农业具有了一类市场企业的特征,来达到这一目的。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以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工业化”(彭炳忠,2003)。“把处于小农经济的农业,改造和发展成为向现代工业那样,与市场经济相连接、相适应的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工业化农业”(徐金海,2008)。在生产方式、工业技术和装备的使用以及销售渠道上与城市工业有着相同特点。因此参与该过程的农民从事的不再是传统小农经济等低层次的职业,也不是农民工从事的肮脏、危险、强度大、没有稳定性的职业。而是农业的工业化经营,创造的附加价值远远超过传统农业。因此获得的单位收入,劳动力投入程度以及劳动环境逐渐与城镇企业接轨。所以在此过程中农民所付出的生命成本并没有增加。

而且,农业产业化具有区域性特点,即在农村本土以家庭农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模式,因此农民无需离开家乡和土地就可以获得与进城务工相当的收入,没有住房的压力,因此增加的收入可有效的转化为需求。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得出:传统城镇化在提高私人消费需求上是低效率的,它忽视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力,而这恰恰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作重点。为了激发农村内生增长力量,农业必须要经历产业化的历程,从分散的、小规模的、低效率的耕作方式转变为土地集约化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因地制宜,进行特色种植或者水产、动物养殖。另一方面,为提高现有农民工的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在关注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民工收入水平绝对量的提高这个结果,还应具体关注影响生命成本或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有无改善。具体涉及到(1)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偏离市场均衡水平,为鼓励投资吸引外资,生产要素价格被长期压制,“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收益和政府倾斜,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确不断下降……从宏观层面上看,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却是决定其国民市场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龚敏,李文溥,2009)”因此政府应逐步推进劳动要素价格市场化,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将部分财政收入转化为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使农民工获得的收入与为之所付出的生命成本相应,提高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2)加快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等安居工程建设。拥有住房是农民市民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固定的居所使农民进城后不能在城市安定下来,更不能像与他们收入处于同等水平的一些城市人口一样安心的去消费,而是只能在城乡之间频繁的流动。这种城镇化只能称为灰色的城镇化,失去了推行城镇化的经济意义。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快住房体系完善化,合理化,逐步缓解农民工住房困难的问题,释放他们被房价所束缚的消费能力,从而起到正确引导消费需求的作用。(3)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为城乡社保二元化,存在着城乡分割、群体分立、区域分离等问题,进城务工的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得到的社会保障不到位。尽快实现城乡社保体系接轨,尤其是医疗和失业方面的社会保障,有助于免去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敢于消费,提高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4)户籍制度改革。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得不到与城市人口同等水平的公民待遇,使他们的身份与角色难以在城市得到定位,消费需求畸形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必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在社会保障、购买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城乡人口的差别待遇,使农民可以与城市人口站在同一高度自由竞争。

参考文献:

[1]陈惠雄.生命成本:关于消费函数理论的一个新假说[A].中国工业经济,2005

[2]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科学出版社,2004

[3]龚敏,李文溥.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A].东南学术,2009

[4]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中国人口科学,2010

[5]贺建林,李慢.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分析[A].理论与改革,2009

[6]刘劲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出路[A].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

[7]安晓云.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02

[8]张鸿雁.中国城市化理论的反思与重构[A].城市问题,2010;12

[9]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世界经济,2006;3

[10]罗静,王新建.农村城市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综述.经济科学,1995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