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福州之眼
2013-04-29唐磊
唐磊
马尾风大,平日就如此。每到夏天台风季,站在君竹路和星达路交界处那个诡异的风口,如果你又不太胖,就会体验到起飞的快感。
台风“苏力”、“潭美”刚来过,和往常一样,同为福州市下辖的5个区,马尾区居民体验到的风力都会比其他4个区更大一些。风灾也成为马尾的自然灾害之一,地方志中早在1005年已有记载。
马尾区是福州市的东大门,其核心区域离福州市区稍远,足有十多公里,福建省内最大的河流闽江在此汇流,改道往北,最终折向东边穿过琅岐岛流入东海。这里曾是历史上重要的海防要塞和商贸口岸,后又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但在一次次变革和机遇前,马尾城区的发展一直未有重大起色,而老的传统又在不断失去。
从这点上看,它或许是福州的一个缩影。
望到罗星塔,便知到中国
倒推二十多年,很多福州市区的居民都未到过马尾。那时交通不便,有条难走的山路到福州,大家更愿意坐船。
从马尾镇的老码头上小船,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福州台江。由于路上时间长,船上常会卖福州特有的线面。用福建老酒炖好的猪脚汤浇在线面上,盛在福州特有的白色长条形瓷碗里。略微颠簸的船上,乘客会挨个手递手把碗面传到买者手里。
后来鼓山隧道和马尾隧道打通,1990年8月福马路修成通车,马尾和福州才有了较通畅的连接。这是福建省第一条一级公路,那时候,在这条路上训练的中国自行车队是路上的一道风景。
福州居民到马尾除了走亲戚,最吸引大家的就是游览罗星塔和昭忠祠。这两处景点一直是马尾不多的为外人熟知的地标,也是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在课堂上听完关于马尾历史的讲述后,能真实触碰到的,至于诞生在这里的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中国第一家正式的飞机制造厂和第一架水上飞机,都早已变得很模糊。
从福州市区沿江滨大道顺闽江走到底就是罗星塔,罗星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绘入《郑和航海图》中,以后又收入《航海针经图册》里,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
据说早在两百年前,这座石塔就被称为“中国塔”,国外邮到马尾的信件只要写明中国塔,就能寄到。外国船只望到罗星塔就知道到达中国了。很多人都会在塔前驻足,绞尽脑汁将“朝朝朝朝朝朝汐,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念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
随着到访人数的不断增长,罗星塔虽免了门票,但塔基的门被锁上,不再让登塔游览了。
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更常去的是昭忠祠,这是为纪念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修建的。在那场完败的海战中,福建水师牺牲了796人,全军覆没。
这里是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学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大家参观,品学兼优相貌佳的女同学还被选作义务讲解员,有领导来参观时,她们会去讲解,这在当时是种荣誉。现在,校史馆正门的墙上还挂着当年女同学为领导人讲解完的合影照。
每个在马尾长大的孩子都不会缺少昭忠祠的记忆,很多人都对里面的陈设如数家珍,甚至记得自己小时候在某个位置照过相,多年后愿意在同样的方位摆相同的姿势再照一张。
从沉寂到喧嚣
我的多位同学大学毕业后都回母校做了老师。他们说,从2003年左右开始,学校的生源一半来自本地,一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感叹,“本地人”越来越少了。但其实我们几乎都不是本地人,只是大家一直将马尾当作一个只有二三十年历史的新行政区,认为自己在这里长大就是土著。
马尾虽通商较早,但之后港口趋于沉寂,中心城区的土著人口只局限于几个村子,如君竹村、上崎村等。1984年,福州在马尾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优惠政策,意在吸引企业落户。
恰逢许多原本设在福建山区的兵工厂将生产经营项目军转民,一些工厂选择迁入交通更便利,离省会更近的马尾,寻找全新的发展机遇。福建东方机械厂、福建革新机器厂、福建光学仪器厂等工厂整厂搬至马尾。
据《马尾区志》统计,从1984年到1987年,马尾区共迁入8577人。这些国营工厂当时的效益还行,到了马尾后仍在不断招人扩大生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山坡上就建好了全新的居民区给开发区的公务员居住,但大家都嫌马尾冷清,更愿住福州市区,于是整个新村就划给了某个刚迁入的工厂。我和很多同龄人就这样随父母来到马尾,进入新盖的学校,而在小学期间,马尾真正的土著大都在自己村里的学校里就读。
随着新居民的迁入,马尾开始填河滩扩建。新修了马路,新建的居民楼,这些在当时都像那么回事,很多新设施甚至超过福州市区。
“我从福州下来,一进君竹路,两边齐齐的芒果树,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果子上,街上很干净,人很少。”一位在福州长大的同学,如此跟我描述马尾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些芒果树都是在1940年前后,当地居民从南洋引种而来。
作为一座新城,马尾区早期的建设速度让人艳羡。
1994年,马尾区在福建师大二附中(当时称培英学校)校前建设400米跑道田径场和一个标准足球场,足球场种的是天然草皮。当时全福州市的有草皮的足球场凤毛麟角,马尾区的足球场成为许多足球爱好者向往的场所,每到周末,都有人出钱租用场地踢比赛。
区政府雇了专人看护草皮,平时学生上体育课只许用跑道,不许进入球场踩草地,就连学校做广播操也只能站在跑道上,只有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能列队进入球场。在球场划归给学校使用之前,如何躲避管理员进场踢两脚球,成为很多学生的必修课。
“美漂”之痛
在马尾区内的很多村里,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大多在美国。我上高中时,班主任最担心的就是班上不断“出去”的同学影响其他人的学习情绪。
高三毕业时,我们年级有十多名同学去了美国,大多是偷渡。
据《马尾区志》记载,马尾的出国热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截至1997年,全区旅居国外的侨胞有接近3万人。但这些统计大多是在国外“有身份”的,实际远超这个数。当地人跟我说,家族里最早有人往美国偷渡是在解放前,之后陆陆续续离开的人就没有中断过。
我的一个同学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偷渡去美国,全家为他凑了三四万美元。也有人走水路,通过比较危险的方式偷渡,大概需要一万八千美元,这些人的老婆在村里被称为“万八嫂”。
到美国后,再通过宗族关系找到工作,踏实干,顺利的话三年就能将债务还清,然后开始攒钱往家里寄。父辈在美国工作的同学,大都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那时候有亲戚在美国,是件很荣耀的事情。
熬过多年,获得绿卡后,父辈就能回乡,并想方设法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子女出国。通常先帮每个小家庭至少一个人去美国,然后再扩大,花二三十年时间一个家族都去美国是常有的事。
据《马尾区志》统计,1980—1996年,放宽公民出国限制后,仅马尾区亭江镇17年时间出国和移民国外的共18295人,年平均1076人。
从美国回来的人带回的信息是“美国社会相对公平,只要勤奋就不会饿着”,这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早已无地耕作的村民来说颇具吸引力。
进入2000年后,偷渡的手段开始多样,一些人找有美国绿卡的人假结婚出国,一些人在蛇头的安排下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从南美洲一路向北进入美国,危险性大大降低。近些年随着美元贬值,再偷渡就要收人民币了,费用大概在55万元。
马尾区很多村镇的70后和80后,大多都已在国外,有些人还在为生计打拼,有些人已经继承了父辈的产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饭馆或超市。许多人每年都回马尾省亲,建房、置业,游玩一两个月后再回美国打拼。
我们之间常开玩笑说,在北上广漂,还不如美漂,至少美漂能回乡待一个多月。
每年正月十五、十八、二十,是马尾很多村镇游神的日子,这种传统流传了数百年。大家抬神游街,保佑地方平安,每晚通宵放鞭炮烟火。村里的很多寺庙都是旅居海外的村民捐赠修建的,他们都很看重每年游神的日子。
“他们带回来钱花,带回来小婴儿养,但是没有给家乡带回造血的东西,只是回来花钱的。”一位一直没出国的朋友很忧虑地说,“福州的房价一直很高,这和侨乡不无关系,但这个侨乡太沉重了。”
为什么去马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很多马尾居民都穿上了阿迪达斯、锐步运动鞋,通常都是较新的款式,有的款式未在国内销售过。在回力和小白鞋遍天下的时代,这是当时的一道风景,也让马尾开始吸引福州市区年轻人的关注。这些鞋都是“偷”出来的。
拜开发区的优惠税收政策所赐,台湾鞋厂来马尾设厂 ,专为阿迪达斯、锐步、美津浓等运动鞋代工。工厂就开在马尾最中心的街区,招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也催生出一条地下运动鞋销售链。
在工厂里上班的人,想尽办法往外“带”鞋,拿到厂外卖给熟人,数量很少,通常一双鞋售价都在两三百元。厂里有熟人的,就托熟人买。没熟人,就找个熟人带你去“分销商”那。
我常找的那个分销商有个皮鞋摊位,每次找他买鞋,他都会费力地爬上短梯,从鞋架的最高层拿出一双,有时一整个月也就几双货。如果没有熟人带去,分销商通常都不理你。
这种鞋的款式无法挑选,赶上工厂做哪批货,就是哪种鞋。运气不好的话连尺码也不合适,你穿41号,常常得到的是42或43号的。如果你不要,鞋立刻会被转手,想要新货得再等一段日子。如果你熟人的关系再硬一点,可以试着带出一整张做运动鞋某一夹层的原料,柔软、轻薄、有点弹性,是铺麻将桌的上等佳品。
运动鞋甚至成为办事送礼的利器。某年相关品牌工作人员到马尾办事,抓狂地发现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脚上穿着该品牌最新的未上市款式。
毕竟是熟人买卖,货源不多,更多人来马尾都是来买“断鞋”的。所谓断鞋,就是在在鞋厂质检时,有瑕疵的运动鞋会被要求销毁,很多时候是在将鞋子表面割一刀,但深浅可人为掌握,受伤较小的鞋都被带出工厂,经过批量重新缝合粘连后售卖,脚感依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很多福州市区的年轻人常到马尾买断鞋,在此之前,他们很多人从未来过这里。
随着打击偷鞋的力度在逐年加大,货源几乎绝迹,高仿的假鞋开始占据市场。马尾对福州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失色不少。
两年前,福州市内的海鲜批发市场搬到马尾区内,市场挨着开往福州的公交车起点站,每天早晨,都有很多人买好海鲜用水桶或大编织袋装着乘车回福州。这算是现在福州市区的人常来马尾的一个理由,另外,每年元宵节的两马灯会,也会把马尾堵得水泄不通。
近年来,福州一直提新区建设,就是围绕马尾建设的新区。马尾区内主街道上的工厂都相继接到了区政府的搬迁动员,以后这里会建好更多的商品房。福州市和马尾区,犹如北京市和通州区,说好听了叫后花园,这也许是马尾在福州5个区中的全新定位。
直到现在,福马路仍是连接马尾和福州市区的重要通道。
自驾的人大都选择走江滨路或三环路,乘公交的人会选福马路。73路从南门附近开出,穿过五一广场,一路向东开往马尾。离南门不远就是福州传统的商业区东街口,这里很多年来一直是福州人逛街购物的唯一选择,兴起的台江步行街和宝龙广场也没能取代东街口的地位。直到3年前,两座万达广场开业,商铺和食肆的选择、商场格局陈列,让福州市民大开眼界。加之地铁工程开工后,东街口一带被挖得乱七八糟,也就慢慢衰落下来。
从马尾往福州,很多人乘73路会在鼓山下院附近下车,这里可以换成很多路车到全市各处。离车站不远处,有座高耸的严复石像立在环岛中央,面朝马尾。
或许,现在的马尾和福州,都需要严复那般的眼界和勇气,而不是再依照福州人特有的个性,仍经历几十年的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