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慧:绿色崛起与绿色智慧

2013-04-29蒋晨明

中国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杨慧衡水生态

蒋晨明

衡水之得名,来自“水路通达,风水衡存”之意,可谓意境优美。

可事实上,在很多人眼中,衡水这座城市却“土”得很。只有真正走进了衡水,才会发现这里有着一池号称“东亚蓝宝石”、“京南第一湖”的衡水湖。衡水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87平方公里,水面有75平方公里,保持着华北平原唯一的沼泽、水域、滩涂和草甸等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衡水经济基础薄弱,在河北省是垫底的,可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大规模的生态项目?生态建设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生态文明 美丽城市”采访团近日走进衡水,与衡水市市长杨慧进行了交流。

给生态算账

中国周刊:实话说,此前一提起衡水,印象中是那种经济比较落后,环境也很一般的城市。但这次采访却颠覆了我们的看法,没想到这里这么漂亮。是外界一直对衡水有误解,还是说近两年衡水变化确实很大?

杨慧:关于经济,你说得对,确实基础比较薄弱,论总量我们还比较小。衡水下辖11个县(市、区)里面有4个国家贫困县,还有两个省定贫困县。过去很多领导人来衡水视察,多是来看灾情的,这里当年基本都是盐碱地,粮食产量也不高,有人把这里的小麦戏称“105号”,就是种一斤收半斤。

现在不同了,经济有了很大改观,论发展速度的话,衡水这几年并不慢,尤其是生态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我们叫做“绿色崛起”。你也看到了衡水湖,很漂亮是吧,它已经成为衡水人的骄傲,也是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周刊:我们也接触到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态建设当然都特别赞同,但也很头疼,因为要投入很多资金进去,而且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到收益。衡水既然像您说的比较“穷”,那么治理这样一个大湖,您有没有头疼过?

杨慧:我与一些市长也交流过,关于生态建设与投入,发生矛盾怎么办,大家讨论得的确比较多。现实地讲,确实是有困难,但我想呢,这里面有个怎么算账的问题,要看长远,而不是眼前。今天你欠下的账,早晚都得还。所以无论富与穷,在合理的范围内,都必须先考虑生态,政府肯定要加大投入力度。规划师来了,我给他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你怎么给我体现出生态的理念。再者,你在具体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时,一定要给我做出绿色的设计、绿色的建筑。第三就是生产建设过程,必须使用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当然,生态投入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没有钱就慢慢来,关键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有成绩。而且光靠政府不行,必须运用更多的市场方法,通过改革,让更多资金参与到里面去。

中国周刊:手头紧张还要做大生态文章,公众认知是否难以统一?

杨慧:这也是有困难的,思想认识的统一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过现在,衡水的老百姓都有了很高的共识。大家看到了变化,有了切身感受,就更容易理解生态建设的价值。政府层面也有了共识,就是要做到“绿色崛起”,把生态优势当成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提出建设“美丽新衡水”的口号,“美丽新衡水”和“美丽中国”一脉相承。加“新”字有很多含义。一是衡水市1996年撤地设市,是一个新市;二是城市发展要有新的理念,尤其是要用先进的规划、设计、建设理念来引领城市发展。三是要给衡水人民带来新的美好生活。四是要培养壮大新产业。加快培育打造以旅游服务、环保设施、生物科技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另外还要有新的模式,政府工作也要创新。

中国周刊:生态文明都在做,但不排除有些地方做的是表面文章,仍在片面地追求GDP。假如来一家能够拉动财政收入的污染项目,对您会不会是一种诱惑?

杨慧:只要违背了生态理念,项目再挣钱也不行。目前国家和省里每年给我们几千万帮助我们保护衡水湖,我们还要自力更生多筹一些,都要符合生态的理念。首先要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衡水提倡多种树,仅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我们就围绕衡水湖种了接近万亩树,加上原来的拥有量,大概现在有接近2万亩树。今后几年我们全市要实现一人一亩林。但不能单纯地种,还要建大的森林公园,有收入,实现以林养林。这就是绿色发展,以生态养生态,向生态要效益,而不是向污染要GDP。

中国周刊:我们注意到衡水有两个奇怪的数字,一个是财政收入,居河北省最后一位,但城乡人均存款却居全省前列,第五名。怎样解释?

杨慧:外界有人说这是藏富于民,其实呢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主要和衡水的产业基础有关。衡水主要是农业,比周边地区发达些,而且小微企业偏多。政府现在加大了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财政收入也在提升,从增速上来说,我们在全省还是排在前面的。

中国周刊:那么,政府投了大量钱,种了树,治了水,对财政的具体拉动有什么?

杨慧:我一直讲,政府的投入也要讲效益。环境是可以拉动效益的。你看那些地产商,他们最注重建造环境,吸引你去买房子,他建的那是小环境。我们要建的是个大环境。大环境就有大效益,社会效益就是政府的效益。而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水和树。现在我们都具备了。如果没有衡水湖,你们记者不会来,招商也会很困难。

治理的挑战

中国周刊:衡水湖水面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在华北平原算是第二大淡水湖。这么大的湖面,进行有效治理想必也有很多挑战,衡水有什么解决的秘诀么?

杨慧:环评当然是要格外重视的,涉及湖区的所有动作都要环评。而且,我们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环保意识,比如衡水湖的西堤和北堤,我们安的路灯只有一瓦!一方面节能,再就是不刺眼,太亮了对鸟不好,而且使用太阳能,不能拉电线,否则会影响鸟类生活。游船入湖,也一律使用电瓶船。再比如淤泥,不挖肯定不行,但挖多了就会破坏生物链,那我们就请专家来论证,到底该怎么办,最后听取专家意见,间隔着在湖底挖泥。

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环境承载力,不要给后代造成负担。目前的治理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水质基本上达到常年三类,以前比较糟糕时是五类甚至是劣五类。

另外我们在行政管理上做了创新,设立了“滨湖新区”。原来衡水湖有个管委会,但只管湖,湖北归桃城区,湖南归冀州市,管理效率和效果都有问题。2011年经河北省批准设立了衡水滨湖新区管委会,将衡水湖相关的生态保护、开发利用、产业招商等统一了起来,使衡水湖的管理进入了更为规范有效的新阶段。

中国周刊:就衡水湖而言,治理当然是个好事情,但退耕还湖等措施也有代价,生活在湖周边的居民要服从这个大局而被拆迁或被转产,固有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民众的利益与生活如何保证?

杨慧:总体来说,老百姓都很支持衡水湖的治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一些民众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原来网箱养鱼的老百姓,有一万多亩养鱼池撤了出去。转产的村民,不少人利用衡水湖做起了新的旅游生意,比如开游船、销售特产等,反而增加了从事服务业的机会,总体收入上去了。另外,湖周边400多家乡镇企业这些年陆续关停并转,政府也有补偿,虽然算眼前账可能会有损失,但可以带来更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有些原来是小企业,设备落后,转到开发区后,有政策扶持,通过技术改造变成中型企业了,迁厂成了重生。

生态建设最重要的是治理污染,但治理并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生态是一种生活的环境,不是直接提供收入,但是能促成收入。我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不要工业文明,而是要高于工业文明,实现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

不只是衡水湖

中国周刊:我们聊来聊去,其实没离开“衡水湖”这个关键词,似乎衡水的工作都在围绕衡水湖展开。衡水湖对于衡水到底意味着什么?

杨慧:衡水湖算是我们的一个生态优势的标志吧,或者说是我们衡水生态优势的重要载体。当然,衡水不只是衡水湖,除了生态优势,我们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也很明显。从区位优势上说,衡水是位于环渤海经济圈、首都经济圈的一个交通枢纽,费孝通先生曾称衡水为“黄金十字交叉处”。现在我们两小时可以进京、赴津,1个多小时就可以上天(石家庄机场)、入海(黄骅港)。产业优势上我们一般说有“十大产业”,有些产业在国内外细分市场的份额还比较高,像丝网、玻璃钢、橡塑制品等都很有特色。

中国周刊:中国很多城市有这样的特点,“新城堪比欧美,老城就像旧社会”。滨湖新区的衡水湖环境很漂亮,可原有城区的环境治理现状如何?

杨慧:城市的发展要均衡,我们一边做衡水湖的文章,另一边也在加大对原有城区的治理。最突出的就是流经市区的滏阳河。滏阳河是衡水的母亲河,曾经因为水量减少,污染严重,影响了衡水市民的生活。曾有报道说那是衡水人记忆中的“龙须沟”。

这几年我们为此投资了10个多亿,一方面控制污染源,并种植芦苇、莲藕等多种植物进行“生态治污”,另一方面在河边建成了带状公园,不仅让水变清,还让它变成市民休闲场所。河滩通过改造整理,还增加了建设用地,一举多得。现在,你要买河边的楼盘,就得多掏不少钱,哪怕是能望到河水的楼房,价钱也会高上去。这就是生态效益的有力证明,是市场对于生态的肯定。

中国周刊:回到开头提到的问题,外界对于衡水其实还是有误解的,没来过的人不会想到衡水这么漂亮。可能衡水的名字还不够响亮,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衡水,您觉得什么样的表述更合适?未来关于城市品牌的塑造,您有什么打算?

杨慧:呵,衡水这么好,用一句话形容太简单了吧。就城市品牌推广来说,我们还刚刚起步,还没有主动走出去,原来我们服务业占比不高,城市化率相对低,没有旅游业,旅游局原来也没有,是刚批下来的机构。可现在不同了,我们的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宜居城市的特色越来越突出,原来领导视察多是来看灾情,关心我们吃不吃得饱,现在就是来看衡水湖生态搞到什么程度了。同时,央企外企来衡水考察的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正在逐渐变成生产力。

我们正在想办法进一步提升衡水的知名度,像去年开始组织了首届环湖国际马拉松比赛,通过这类活动掀起衡水湖的“盖头”来,让它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今年9月21号,第二届马拉松赛又要开始了,欢迎大家来我们衡水湖跑马拉松。

猜你喜欢

杨慧衡水生态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态养生”娱晚年
衡水专场(二)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睡觉是黑的
工地剪影
生态
A Multi-model Approach for Soft Sensor Development Based on Feature Extraction Using Weighted Kernel Fisher Criter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