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都变迁

2013-04-29李佳蔚

中国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官山冶炼厂铜陵市

李佳蔚

佘小凤来到铜陵是在1950年。

这一年,对于佘小凤来说,有两个深刻记忆:一个是举家搬迁,从大同镇来到铜官山矿区,发现这座当时被当地人称为“铜陵特区”的城市,除了铜矿几乎什么也没有;第二个则是她在军队上的姑父,是驻地部队军人。

某种程度上,佘小凤的个人记忆契合了这座城市的诞生历史:一个是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成为大军渡江后第一个解放的城市;

另一个则是1950年7月,中央重工业部召开计划会议,鉴于铜官山矿产资源丰富,决定在铜陵增建一座年产2000吨的粗铜冶炼厂。这就是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当时叫铜官山冶炼厂。从那一刻起,这座城市的命运或已注定:为祖国炼铜。

铜陵炼铜,自古有之。根据文献记录和遗址发掘,铜陵古代铜矿发展史延续3000多年,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堪称奇迹。因此,铜陵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铜都”。

自汉代开始,朝庭在铜陵设置了铜官,设铜官镇,铜官山由是得名。汉镜有铭文曰:“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且明”。

至此,铜一就深深地嵌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里,铜也让这座城市逐步走向兴盛。建国后的铜官山冶炼厂,无疑让这座千年古铜都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建厂后第二年,铜官山矿老庙基山坑下采矿正式投产。转过年5月1日,铜陵为新中国炼出了第一炉铜。

佘小凤也参与其中。她成为了铜官山露天矿区的一名选矿工,对开采上来的铜矿石进行初选,再码起来,按照立方算钱。“含铜多的石头,颜色不一样,含一些绿色。”佘小凤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3毛6。

选矿的活儿,佘小凤一直干到1984年。

实际上,在当初的铜陵,几乎所有人都和铜有关系。1963年,佘小凤结婚了,新郎是“高级人才”,从技校毕业,在铜官山宝山矿区负责设计工作。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的婚房就在矿区边上,单位分的平房,只有一间半,7口人住。可就是这36平米的房子,仍让佘小凤“满足得不得了”:“这可是从草房到瓦房啊!”

婚后,佘小凤买居家用品,只能到小街上的小百货公司。当时全铜陵只有一条小街和一个百货公司,现在最繁华的长江路上也只有一个“三八门市部”。

这座城,更多的时候更以一个铜矿区的形式而存在,而非可供生活的城市。

作为前者,铜陵继续书写着自己在中华民族炼铜史上的荣光: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第一次采用工业化提铜技术,产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个发明转炉机械化捅风眼……

佘小凤和工友们初选出的铜矿,都被装上了一列火车。

据她回忆,这列火车由东向西,把原铜官山铜矿、原第一冶炼厂和长江边上的横港码头连接了起来,“火车终日不停,轰轰隆隆,很是风光。到了夏天汛期,江水就淹了某一段路轨,火车就没法跑了。”

可即便这样,这列火车依然是铜陵最大的风景。

“那时有一个顺口溜,铜陵真奇怪,火车跑城里,汽车跑城外。”佘小凤笑着回忆说。

其实,这列“冒烟又吐气”的火车,正式的叫法是“有色铁路专用线”,始建于1950年,最初只是一条窄轨铁路。1956年,国家投资130万元,对其进行线路改造,路基标高比原来提高了三米多。后来,在铁路线上跑的蒸汽机火车头被淘汰下线,换了内燃机车。

在轰轰火车声里,铜陵市发展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铜工业基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种被铜陵人普遍接受的说法是:“铜陵市是在铜官山铜矿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而铜官山铜矿的历史是火车拉出来的。”

有色铁路专用线穿城市最繁华处而过,因此也代表着铜陵的城市发展水平,被称为铜陵的“清明上河图”。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条铁路沿线不断有令佘小凤和工友们惊喜的建筑出现:黑天鹅饭店,铜陵最早的涉外饭店陵江饭店,老长江饭店旁边又盖起了阔气的铜陵饭店;到了90年代初,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也有了;进入新世纪,则拆掉了人民市场,建起了铜陵商城,一幢幢商厦拔地而起,这里成了铜陵的“时代广场”……

“长江路上差不多什么都有卖的了。”佘小凤说。

随着铜陵铜矿资源的枯竭,这条有色铁路专用线的运量越来越少,每一两天才有一个车次。越来越寂寥的铁路线背后,是一个城市转型的开始。

一个代表性事件发生在2007年11月12日10点40分,随着最后一炉铜水的出炉,有56年历史的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第一冶炼厂宣告关闭,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随后,铜陵投资5.2亿元,在原址上建成一座中国目前最大的贵金属冶炼和渣选矿两大接续项目。这座新中国最老的铜冶炼厂正在化蝶重生。

有色铁路专用线也彻底告别历史舞台。2010年9月9日,人们开始拆除它,并赋予它新的城市使命。

现在,它已被改造为长江二路,成为集生活性、商业性、交通性、景观性的城市生态大道,成为铜陵主城区的又一条风景线。

对于佘小凤这一代人而言,消失的不仅是一条铁路,还是他们熟悉的工矿痕迹—比如依矿而建的低矮平房。

2010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0年开始,用三到五年时间,结合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

其实,铜陵市早在2007年就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棚户区改造的先期调研工作。

对于棚户区改造工作,铜陵市委市政府曾表示:“政府原则上不收一分钱,把最大的利益让给群众。”

2010年,佘小凤搬进了位于铜陵东部的铜官山社区友好家园,房子有88.8平米,不花一分钱。

说起棚户区改造,佘小凤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幸福:“现在和过去比,好得天翻地覆了。”

“宽敞明亮”是看得见的,而看不见的变化也正在铜陵发生。

前年,铜陵市环保局来友好家园检测空气,结果让佘小凤和居民们喜笑颜开。在之前,因为铜陵以铜的开采冶炼和重化工为主的产业机构,让铜陵的环保问题突出,空气污染已经困扰了铜陵好多年。

空气质量变好的背后,是铜陵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正如铜陵市市长侯淅珉在《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道路》一文中,重点强调铜陵要:“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为抓手,基本形成以“铜、硫、石灰石”资源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循环链,逐步向绿色发展转变。”

现在,佘小凤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晨练。远望郁郁葱葱的铜官山,佘小凤说自己体会并见证了一段历史:铜陵,从一个矿区正式成为了一座宜居的城市。

猜你喜欢

官山冶炼厂铜陵市
江西九岭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大型铜冶炼厂电除尘器自动保护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家在铜官山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腊梅花开(纪实文学)
燕归来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我的星际之旅
W2015081 印尼12座拟开建镍冶炼厂计划减半